人工智能 归结原理实验报告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 归结原理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归结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加深学生对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过程的理解,掌握基于谓词逻辑的归
结过程中子句变换过程、替换与合一算法即归结策略等重要环节,进一步了解实
现机器自动定理证明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对于任意一阶谓词逻辑描述的定理,给出基于归结原理的证明过程。如输入:

A1 : (∀x)(P(x)(Q(x)R(x))) 
A2 : (∀x)(P(x)S(x)) 
G : (∃x)(S(x)R(x)) 

要证明:G 是 A1 和 A2 的逻辑结果
归结原理是一种推理规则。从谓词公式转化为字句集的过程中看出,在子句
集中字句之间是合取关系,其中只要有一个字句不可满足,则字句集就不可满足。
若一个字句集中包含空字句,则这个字句集一定是不可满足的。归结原理就是基
于这一认识提出来的。
应用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的过程:
设要被证明的定义表示为:
A1∧A2∧…∧An→B
(1)首先否定结论 B,并将否定后的公式¬B 与前提公式集组成如下形式的谓
词公式:G= A1∧A2∧…∧An∧¬B。
(2)求谓词公式 G 的字句集 S。
(3)应用归结原理,证明子句集 S 的不可满足性。

三、实验环境

Visual Studio Code

四、实验步骤

步骤一 设计谓词公式的存储结构,即内部表示,注意对全称量词x 和存在
量词x 可采用其他符号代替。
原符号 替换符号
全称量词∀ @
存在量词∃ #
析取符号∨ |
合取符号∧ &
取反符号¬ ~
蕴含符号→ >
例 如 A1 : (∀x)(P(x)→(Q(x) ∧R(x))) , 输 入 的 时 候 要 替 换 为 A1 :
(@x)(P(x)>(Q(x)&R(x)))。
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namespace FormulaNamepace {
// 公式符号定义
const char EQ = '#'; // 存在量词符号
const char UQ = '@';// 全称量词符号
const char IMPLICATION = '>'; // 蕴含符号
const char NEGATION = '~'; // 否定符号
const char CONJUNCTION = '&';// 合取符号
const char DISJUNCTION = '|'; // 析取符号
const char CONSTANT_ALPHA[] = { 'a', 'b', 'c', 'd', 'e',
'i', 'j', 'k'};
}
#endif // SUBSENTENCE_H

步骤二 变换子句集,可按以下过程变换,变换过程的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1、消去蕴含连接词。

Formula& RemoveImplication(Formula& f)
{
FormulaIter iter;
while((iter = find(f.begin(), f.end(), IMPLICATION))
!= f.end()) {
*iter = DISJUNCTION; // 将蕴含符号替换为析取符号
FormulaRevIter revIter(iter);
 revIter =
GetBeginOfFormula(revIter, f.rend()); // 查找蕴含前件
 iter = revIter.base()-1;// 反向迭代器到正向迭代器转换需要减 1
f.insert(iter, NEGATION);// 在前件前面插入否定
}
return f;
}

2、将否定符号移到紧靠谓词的位置。

Formula& MoveNegation(Formula& f)
{
FormulaIter iter = find(f.begin(), f.end(), NEGATION);
while(iter != f.end()) {
if(*(iter+1) == '(') {// 否定不是直接修饰谓词公式,需要内移
// 否定符号修饰着带量词的谓词公式
if(*(iter+2) == EQ || *(iter+2) == UQ) {
// 量词取反
*(iter+2) == EQ ? *(iter+2) = UQ : *(iter+2) = EQ;
string leftDonePart(f.begin(), iter+5);
// 移除否定符号
leftDonePart.erase(find(leftDonePart.begin(),
leftDonePart.end(), NEGATION));
string rightPart(iter + 5, f.end());
// 否定内移
rightPart.insert(rightPart.begin(), NEGATION);
// 递归处理右部分
MoveNegation(rightPart);
string(leftDonePart + rightPart).swap(f);
return f;
}else { // 修饰着多个公式,形如~(P(x)|Q(x))
iter = f.insert(iter+2, NEGATION); // 内移否定符号
while(1) {
iter = FindFormula(iter, f.end());
assert(iter != f.end() && "No Predicate Formula!");
FormulaIter iter2 = FindPairChar(
iter, f.end(), '(', ')');
++iter2;
if(IsConnector(*iter2)) {
*iter2 == DISJUNCTION ? *iter2 = CONJUNCTION
 : *iter2 = DISJUNCTION;
iter = f.insert(iter2+1, NEGATION);
}else
break;
}
f.erase(find(f.begin(), f.end(),
NEGATION));// 清除原否定符号
return MoveNegation(f);
}
}else if(*(iter+1) == NEGATION) {// 两个否定,直接相消
f.erase(iter, iter + 2);
return MoveNegation(f); // 重新处理
}else {
iter = find(iter + 1, f.end(), NEGATION);
} }
return f;
}

3、适当改名使量词间不含同名指导变元,对变元标准化。

Formula& StandardizeValues(Formula& f)
{
set<char> checkedAlpha;
FormulaIter iter = FindQuantifier(f.begin(), f.end());
while(iter != f.end()) {
char varName = *++iter;// 获取变量名
if(checkedAlpha.find(varName) == checkedAlpha.end()) {
checkedAlpha.insert(varName);
}else { // 变量名冲突了,需要改名
// 获取新名字
char newName = FindNewLowerAlpha(checkedAlpha);
// 查找替换右边界
FormulaIter rightBorder = FindPairChar(
iter + 2, f.end(), '(', ')');
// 将冲突变量名替换为新的名字
*iter = newName;
replace(iter, rightBorder, varName, newName);
iter = rightBorder; // 移动到新的开始
}
iter = FindQuantifier(iter, f.end());
}
return f;
}

4、化为前束范式。

Formula& TransformToPNF(Formula& f)
{
FormulaIter iter = FindQuantifier(f.begin(), f.end());
if(iter == f.end())
return f;
else if(iter-1 == f.begin()) { // 量词已经在最前面
iter += 3;
string leftPart(f.begin(), iter);
string rightPart(iter, f.end());
TransformToPNF(rightPart); // 递归处理右部分
(leftPart + rightPart).swap(f);
}else { // 量词在内部,需要提到前面
string quantf(iter-1, iter+3); // 保存量词
f.erase(iter-1, iter+3); // 移除量词
f.insert(f.begin(), quantf.begin(), quantf.end());
return TransformToPNF(f); // 继续处理
}
return f;
}

5、消去存在量词。

Formula& RemoveEQ(Formula& f)
{
set<char> checkedAlpha;
FormulaIter eqIter = find(f.begin(), f.end(), EQ);
if(eqIter == f.end()) return f;
FormulaRevIter uqIter = find(FormulaRevIter(eqIter), f.rend(), UQ);
if(uqIter == f.rend()) { // 该存在量词前没有任意量词
char varName = *(eqIter + 1);
char newName = GetNewConstantAlha(f);
auto rightBound = FindPairChar(eqIter + 3, f.end(), '(', ')');
assert(rightBound != f.end());
replace(eqIter + 3, rightBound, varName, newName); // 常量化
f.erase(eqIter - 1, eqIter + 3); // 移除存在量词
}else {
// 记录公式中已经存在的字母
copy_if(f.begin(), f.end(),
inserter(checkedAlpha, checkedAlpha.begin()),
ptr_fun<int, int>(isalpha));
const char oldName = *(eqIter+1);
// 准备任意量词的函数来替换该存在量词
const char funcName = FindNewLowerAlpha(checkedAlpha);
string funcFormula;
funcFormula = funcFormula + funcName
+ '(' + *(uqIter-1) + ')';
f.erase(eqIter - 1, eqIter + 3); // 移除存在量词
ReplaceAlphaWithString(f, oldName, funcFormula);
}
RemoveOuterBracket(f);
return RemoveEQ(f); // 递归处理
}

6、消去全称量词。

Formula& RemoveUQ(Formula& f)
{
FormulaIter uqIter = find(f.begin(), f.end(), UQ);
while(uqIter != f.end()) {
uqIter = f.erase(uqIter-1, uqIter+3); // 直接移除全称量词
uqIter = find(uqIter, f.end(), UQ); // 继续扫描
}
RemoveOuterBracket(f);
return f;
}

7、化为 Skolem 标准型。

Formula& TransformToSkolem(Formula& f)
{
RemoveEQ(f);
RemoveUQ(f);
return f;
}

8、消去合取词,以子句为元素组成一个集合 S。

void ExtractSubsentence(SubsentenceSet& subset,
const Formula& f)
{
auto leftIter = f.begin(),
middleIter = find(f.begin(), f.end(), CONJUNCTION);
while(middleIter != f.end()) {
subset.insert(string(leftIter, middleIter));
leftIter = middleIter + 1;
middleIter = find(middleIter + 1, f.end(), CONJUNCTION);
}
subset.insert(string(leftIter, middleIter));
}

需要考虑子句、子句集的存储结构的设计。
步骤三 选择并设计归结策略,常用的归结策略有:
删除策略、支持集策略、线性归结策略、输入归结策略、单元归结策略、锁
归结策略、祖先过滤型策略等。
步骤四实现归结算法,并在其中实现合一算法,使用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
明,要求采用归结反演过程,即:
1、先求出要证明的命题公式的否定式的子句集 S; 2、然后对子句集 S(一次或者多次)使用归结原理;
3、若在某一步推出了空子句,即推出了矛盾,则说明子句集 S 是不可满足
的,从而原否定式也是不可满足的,进而说明原公式是永真的。
合一算法及核心代码如下:
1、置 k=0,Sk=S, σk =ε;
2、若 Sk 只含有一个谓词公式,则算法停止, σk 就是最一般合一;
3、求 Sk 的差异集 Dk; 4、若中存在元素 xk 和 tk ,其中 xk 是变元, tk 是项且 xk 不在 tk 中出现,
则置 Sk +1=Sk{tk/ xk} σk =ε然后转 Step2; 5、算法停止,S 的最一般合一不存在。

Sustitutes MGU(const FormulaNamepace::Subsentence& subsent1,
const FormulaNamepace::Subsentence& subsent2)
{
pair<Subsentence, Subsentence> w = { subsent1, subsent2 };
Sustitutes mgu;
while(w.first != w.second) { // w 未合一
// 找不一致集
auto iter1 = FindPredicate(w.first.begin(), w.first.end());
auto iter2 = FindPredicate(w.second.begin(), w.second.end());
while(iter1 != w.first.end() && iter2 != w.second.end()) {
if(*iter1 != *iter2)
break;
iter1 = FindPredicate(iter1 + 1, w.first.end());
iter2 = FindPredicate(iter2 + 1, w.second.end());
}
// 找到不一致集合
if(iter1 != w.first.end() && iter2 != w.second.end()) {
string item1 = GetPredicate(iter1, w.first.end());
string item2 = GetPredicate(iter2, w.second.end());
// 不允许置换有嵌套关系
if(StrStr(item1, item2) != item1.end() ||
StrStr(item2, item1) != item2.end()) {
throw ResolutionException("cannot unifier");
}
// 只允许常量替换变量
if(!IsConstantAlpha(*iter1))
item1.swap(item2);
// 更新置换,然后置换子句集
Sustitutes sustiSet = { make_pair(item1, item2) };
mgu = ComposeSustitutes(mgu, sustiSet);
Substitution(w.first, mgu);
Substitution(w.second, mgu);
}
else { // 两子句不可合一
throw ResolutionException("cannot unifier");
} }
return mgu;
}

步骤五 编写代码,调试程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图
人工智能 归结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
输入:

2
(@x)(P(x)>(Q(x)&R(x)))
(@x)(P(x)&S(x))
(#x)(S(x)&R(x))

输出:

谓词公式的个数:21个谓词公式: (@x)(P(x)>(Q(x)&R(x)))2个谓词公式: (@x)(P(x)&S(x))
逻辑结论为:(#x)(S(x)&R(x))
合并后的谓词公式:
(@x)(P(x)>(Q(x)&R(x)))&(@x)(P(x)&S(x))&~(#x)(S(x)&R(x))

消去蕴含:
(@x)(~P(x)|(Q(x)&R(x)))&(@x)(P(x)&S(x))&~(#x)(S(x)&R(x))

处理否定:
(@x)(~P(x)|(Q(x)&R(x)))&(@x)(P(x)&S(x))&(@x)(~S(x)|~R(x))

变元标准化:
(@x)(~P(x)|(Q(x)&R(x)))&(@l)(P(l)&S(l))&(@r)(~S(r)|~R(r))

消去存在:
(@x)(~P(x)|(Q(x)&R(x)))&(@l)(P(l)&S(l))&(@r)(~S(r)|~R(r))

化为前束范式:
(@x)(@l)(@r)(~P(x)|(Q(x)&R(x)))&(P(l)&S(l))&(~S(r)|~R(r))

化为 Skolem 标准型:
(~P(x)|(Q(x)&R(x)))&(P(l)&S(l))&(~S(r)|~R(r))

化为合取范式:
(~P(x)|Q(x))&(~P(x)|R(x))&P(l)&S(l)&(~S(r)|~R(r))

子句集:
(1) ~P(x)|Q(x)
(2) ~P(x)|R(x)
(3) P(l)
(4) S(l)
(5) ~S(r)|~R(r)
归结: 

归结策略1:

(6) ~R(r)          	[ (4),(5) { r/l } ]
(7) ~P(r)          	[ (2),(6) { r/x } ]
(8) Nil            	[ (3),(7) { r/l } ]
成功

归结策略2:

(6) Q(x)           	[ (3),(1) { x/l } ]
(7) R(x)           	[ (3),(2) { x/l } ]
(8) ~S(r)|~P(x)    	[ (5),(2) { x/r } ]
(9) ~R(r)          	[ (5),(4) { l/r } ]
(10) ~P(x)|~S(r)    	[ (2),(5) { r/x } ]
(11) ~S(r)          	[ (5),(7) { x/r } ]
(12) Nil            	[ (9),(7) { x/r } ]
成功

实验分析:归结采用水平归结,从尾部开始进行,即从结论出发开始遍历寻找相应结论的逆命题直至close表归结为Nill(空),此时结论证明成功。采用的是支持集策略。

六、实验总结

利用归结反演方法来证明定理的具体步骤为:
步1否定目标公式G,得到¬G;
步2将¬G并入到公式集F1^F2^...^Fn中;
步3将公式集化子句集,得到子句集S;
步4对S进行归结,每次归结的结果并入到S中。如此反复,直到得到空子句为止。此时,就证明了在前提F1^F2^...^Fn为真时,结论G为真。
支持集策略
(1)每次归结时,两个亲本子句中至少要有一个是目标公式否定的子句或其后裔。
(2)目标公式否定的子句及其后裔即为支持集。
特点
(1)尽量避免在可满足的子句集中做归结,因为从中导不出空子句。而求证公式的前提通常是一致的,所以支持集策略要求归结时从目标公式否定的子句出发进行归结。支持集策略实际是一种目标制导的反向推理。
(2)支持集策略是完备的。

实验指导书
人工智能 归结原理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归结原理实验
基于谓词逻辑的归结原理研究

代码
人工智能 归结原理实验报告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01171.html

到了这里,关于人工智能 归结原理实验报告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博主介绍 :《Vue.js入门与商城开发实战》《微信小程序商城开发》图书作者,CSDN博客专家,在线教育专家,CSDN钻石讲师;专注大学生毕业设计教育和辅导。 所有项目都配有从入门到精通的基础知识视频课程,免费 项目配有对应开发文档、开题报告、任务书、PPT、论文模版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49)
  • AIGC专题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人人可用的新时代

    今天分享的 AIGC系列 深度研究报告:《 AIGC专题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人人可用的新时代 》。 (报告出品方:埃森哲) 报告共计:21页 ChatGPT 正在唤醒全球对人工智能(AI) 变革潜力的认知,激发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创造力浪潮。该技术可以模仿人类的对话和决策能力,使我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65)
  • 软件测试/测试开发丨利用人工智能ChatGPT编写晋级报告

    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如果想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想要获得晋升,除了平时的表现与积累,还有就是晋级答辩与晋级报告。不同的岗位,比如设计、产品、研发、测试,都有不同的答辩通道和晋级标准。 一篇好的晋级报告,可以完整地体现一个人过去的工作贡献,以及未来的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39)
  • 人工智能-实验四

    ​ 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能够使用深度学习开源工具。学习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求解实际问题。 1.深度学习概述 ​ 深度学习源于人工神经网络,本质是构建多层隐藏层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卷积,池化,误差反向传播等手段,进行特征学习,提高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深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44)
  • 人工智能实验——八数码难题

    八数码问题指的是定义一个3$times$3的格子,然后把1-8八个数字随机放入这些格子中,然后排列成规则的格子。就像下面图所示: 而本文所要解决的是,如何设计一个程序解决八数码问题。解决八数码问题其实算是一个搜索问题。 BFS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以接近起始节点的程度依

    2023年04月13日
    浏览(112)
  • 人工智能概论报告-基于PyTorch的深度学习手写数字识别模型研究与实践

    本文是我人工智能概论的课程大作业实践应用报告,可供各位同学参考,内容写的及其水,部分也借助了gpt自动生成,排版等也基本做好,大家可以参照。如果有需要word版的可以私信我,或者在评论区留下邮箱,我会逐个发给。word版是我最后提交的,已经调整统一了全文格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69)
  • 人工智能导论——A*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掌握启发式搜索的定义、估价函数和算法过程,并利用A*算法求解N数码难题,理解求解流程和搜索顺序。 二、实验原理: 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图搜索算法,其特点在于对估价函数的定义上。对于一般的启发式图搜索,总是选择估价函数 f 值最小的节点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51)
  • 【人工智能Ⅰ】实验2:遗传算法

    实验2  遗传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掌握遗传算法的原理、流程和编码策略,理解求解TSP问题的流程并测试主要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掌握遗传算法的基本实现方法。 二、实验原理 旅行商问题,即TSP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是数学领域中著名问题之一。假设有一个旅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45)
  • 【人工智能】实验一:产生式系统实验与基础知识

    实验目的 熟悉一阶谓词逻辑和产生式表示法; 掌握产生式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基于规则推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设计并编程实现一个飞行生物的小型产生式系统。 实验要求 具体应用领域自选,具体系统名称自定。 用一阶谓词逻辑和产生式规则作为知识表示,利用产生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169)
  • 人工智能头歌实验(盲目搜索)

    本关任务:编写代码实现广度优先搜索一个给定的树。 相关知识 为了完成本关任务,你需要掌握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原理与实现。 广度优先搜索步骤 广度优先搜索一般是采用先进先出( FIFO )的队列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用到了两个表: Open :是一个 先进先出的队列 ,存

    2024年01月18日
    浏览(4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