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协议中的请求头参数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HTTP 协议中的请求头参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本文对http头部字段:Connection、Content-Length、Transfer-Encoding 、Content-Encoding、Content-Type 等进行介绍。

举例:

POST https://1.26.1.10:22/reportquery/v1/cc HTTP/1.1
Accept: /
User-Agent: abcd
Host: 1.26.1.10:22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Content-Length: 170
SequenceId: 6
ProvinceId: 32
X-TerminalNo: 123456
X-B3-TraceId: 654327
{“errorCode”:null,“requestTime”:“2023-01-20 10:06:54”,“session”:“7bf7c07e5725”,“systemId”:50}"

Transfer-Encoding,是一个 HTTP 头部字段,字面意思是「传输编码」。实际上,HTTP 协议中还有另外一个头部与编码有关:Content-Encoding(内容编码)。Content-Encoding 通常用于对实体内容进行压缩编码,目的是优化传输,例如用 gzip 压缩文本文件,能大幅减小体积。内容编码通常是选择性的,例如 jpg / png 这类文件一般不开启,因为图片格式已经是高度压缩过的,再压一遍没什么效果。
而 Transfer-Encoding 则是用来改变报文格式,它不但不会减少实体内容传输大小,甚至还会使传输变大,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Content-Encoding 和 Transfer-Encoding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 HTTP 报文,很可能同时进行了内容编码和传输编码。

Connection

暂时把 Transfer-Encoding 放一边,我们来看 HTTP 协议中另外一个重要概念:Persistent Connection(持久连接,通俗说法长连接)。我们知道 HTTP 运行在 TCP 连接之上,自然也有着跟 TCP 一样的三次握手、慢启动等特性,为了尽可能的提高 HTTP 性能,使用持久连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HTTP 协议引入了相应的机制。

HTTP/1.0 的持久连接机制是后来才引入的,通过 Connection: keep-alive 这个头部来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都可以使用它告诉对方在发送完数据之后不需要断开 TCP 连接,以备后用。HTTP/1.1 则规定所有连接都必须是持久的,除非显式地在头部加上 Connection: close。所以实际上,HTTP/1.1 中 Connection 这个头部字段已经没有 keep-alive 这个取值了,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 Web Server 和浏览器,还是保留着给 HTTP/1.1 长连接发送 Connection: keep-alive 的习惯。

浏览器重用已经打开的空闲持久连接,可以避开缓慢的三次握手,还可以避免遇上 TCP 慢启动的拥塞适应阶段,听起来十分美妙。为了深入研究持久连接的特性,我决定用 Node 写一个最简单的 Web Server 用于测试,Node 提供了 http 模块用于快速创建 HTTP Web Server,但我需要更多的控制,所以用 net 模块创建了一个 TCP Server:

JSrequire(‘net’).createServer(function(sock) {
sock.on(‘data’, function(data) {
sock.write(‘HTTP/1.1 200 OK\r\n’);
sock.write(‘\r\n’);
sock.write(‘hello!’);
sock.destroy();
});
}).listen(9010, ‘127.0.0.1’);
启动服务后,在浏览器里访问 127.0.0.1:9090,正确输出了指定内容,一切正常。去掉 sock.destroy() 这一行,让它变成持久连接,重启服务后再访问一下。这次的结果就有点奇怪了:迟迟看不到输出,通过 Network 查看请求状态,一直是 pending。

这是因为,对于非持久连接,浏览器可以通过连接是否关闭来界定请求或响应实体的边界;而对于持久连接,这种方法显然不奏效。上例中,尽管我已经发送完所有数据,但浏览器并不知道这一点,它无法得知这个打开的连接上是否还会有新数据进来,只能傻傻地等了。

Content-Length

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计算实体长度,并通过头部告诉对方。这就要用到 Content-Length 了,改造一下上面的例子:

JSrequire(‘net’).createServer(function(sock) {
sock.on(‘data’, function(data) {
sock.write(‘HTTP/1.1 200 OK\r\n’);
sock.write(‘Content-Length: 12\r\n’);
sock.write(‘\r\n’);
sock.write(‘hello!’);
});
}).listen(9010, ‘127.0.0.1’);
可以看到,这次发送完数据并没有关闭 TCP 连接,但浏览器能正常输出内容并结束请求,因为浏览器可以通过 Content-Length 的长度信息,判断出响应实体已结束。那如果 Content-Length 和实体实际长度不一致会怎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试试,通常如果 Content-Length 比实际长度短,会造成内容被截断;如果比实体内容长,会造成 pending。

由于 Content-Length 字段必须真实反映实体长度,但实际应用中,有些时候实体长度并没那么好获得,例如实体来自于网络文件,或者由动态语言生成。这时候要想准确获取长度,只能 开一个足够大的 buffer,等内容全部生成好再计算。但这样做一方面需要更大的内存开销,另一方面也会让客户端等更久。

我们在做 WEB 性能优化时,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 TTFB(Time To First Byte),它代表的是从客户端发出请求到收到响应的第一个字节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浏览器自带的 Network 面板都可以看到这个指标,越短的 TTFB 意味着用户可以越早看到页面内容,体验越好。可想而知,服务端为了计算响应实体长度而缓存所有内容,跟更短的 TTFB 理念背道而驰。但在 HTTP 报文中,实体一定要在头部之后,顺序不能颠倒,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机制:不依赖头部的长度信息,也能知道实体的边界。

Transfer-Encoding

本文主角终于再次出现了,Transfer-Encoding 正是用来解决上面这个问题的。历史上 Transfer-Encoding 可以有多种取值,为此还引入了一个名为 TE 的头部用来协商采用何种传输编码。但是最新的 HTTP 规范里,只定义了一种编码传输:分块编码(chunked)。

分块编码相当简单,在头部加入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之后,就代表这个报文采用了分块编码。这时,报文中的实体需要改为用一系列分块来传输。每个分块包含十六进制的长度值和数据,长度值独占一行,长度不包括 它结尾的 CRLF(\r\n),也不包括分块数据结尾的 CRLF。最后一个分块长度值必须为 0,对应的分块数据没有内容,表示实体结束。按照这个格式改造下之前的代码:

JSrequire(‘net’).createServer(function(sock) {
sock.on(‘data’, function(data) {
sock.write(‘HTTP/1.1 200 OK\r\n’);
sock.write(‘Transfer-Encoding: chunked\r\n’);
sock.write(‘\r\n’); sock.write(‘b\r\n’);  // b 这里是16进制,表示十进制的 11
sock.write(‘01234567890\r\n’);
sock.write(‘5\r\n’);
sock.write(‘12345\r\n’);
sock.write(‘0\r\n’);
sock.write(‘\r\n’);
});
}).listen(9090, ‘127.0.0.1’);
上面这个例子中,我在响应头中表明接下来的实体会采用分块编码,然后输出了 11 字节的内容,接着又输出了 5 字节内容,最后用一个 0 长度的分块表明数据已经传完了。用浏览器访问这个服务,可以得到正确结果。可以看到,通过这种简单的分块策略,很好的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前面说过 Content-Encoding 和 Transfer-Encoding 二者经常会结合来用,其实就是针对 Transfer-Encoding 的分块再进行 Content-Encoding。

Content-Encoding

既是设置文件内容的编码格式,传输前什么格式,传输后接收到要以什么格式解析。

Content-Encoding 值 描述
gzip 表明实体采用 GNU zip 编码
compress 表明实体采用 Unix 的文件压缩程序
deflate 表明实体是用 zlib 的格式压缩的
identity 表明没有对实体进行编码。当没有 Content-Encoding 首部时,就默认为这种情况

gzip、compress 以及 deflate 编码都是无损压缩算法,用于减少传输报文的大小,不会导致信息损失。这些算法中,gzip 通常是效率最高的,使用最为广泛。

Content-Type

即内容类型,一般是指网页中存在的Content-Type,用于定义网络文件的类型和网页的编码,决定文件接收方将以什么形式、什么编码读取这个文件(例如:application/octet-stream;charset=GBK),指定服务器响应的HTTP内容类型。
ContentType属性指定响应的 HTTP内容类型。如果未指定 ContentType,默认为TEXT/HTML。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指定文件以什么样的格式传输,指定文件下载下来后的文件格式。
举例:
User-Agent: abcdefg
Host: 14.2.10.30:123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Content-Length: 574

总结

HTTP 协议中的请求头参数
HTTP 协议中的请求头参数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06343.html

到了这里,关于HTTP 协议中的请求头参数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http协议中的GET和POST请求

    📄 个人主页: 你这个小猪 ✨ 个人简介:Java领域新星菜鸟,随时准备跑路的大二学生 🔥 精品专栏:筹划ing 🌈 个人名言: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缺一不可 目录  格式介绍  演示 请求数据总共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 求行: HTTP请求中的第一行数据,请

    2023年04月16日
    浏览(30)
  • HTTP/1.1协议中的八种请求

    2023年8月29日,周二晚上 目录 概述八种请求 GET请求 POST请求 PUT请求 PATCH请求 DELETE请求 HEAD请求 OPTIONS请求 TRACE请求  HTTP/1.1协议中定义了8种常用的请求方法,分别是: 1. GET 用途:请求指定的页面信息,并返回实体主体。 例子:获取一个网页、图片等静态内容。 2. POST  用途:向指定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27)
  • http请求头部(header)详解

    通常HTTP消息包括客户机向服务器的请求消息和服务器向客户机的响应消息。这两种类型的消息由一个起始行,一个或者多个头域,一个只是头域结束的空行和可 选的消息体组成。HTTP的头域包括通用头,请求头,响应头和实体头四个部分。每个头域由一个域名,冒号(:)和域

    2024年02月12日
    浏览(31)
  • HTTP协议安全头部的笔记

    本文于2016年3月完成,发布在个人博客网站上。 考虑个人博客因某种原因无法修复,于是在博客园安家,之前发布的文章逐步搬迁过来。 近日项目组对当前开发、维护的Web系统做了AppScan扫描,扫描的结果惨不忍睹,问题很多。报告中报到“缺乏HTTP安全头部”。之前对HTTP协议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27)
  • IP与TCP报文固定头部中的字段

    IP报文固定头部中的字段作用如下: 1.版本(Version)            该字段用于指定IP协议的版本,IPv4的版本号为4,IPv6的版本号为6。 2.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           该字段用于指定IP报文头部的长度,单位为4字节。由于IPv4头部中可能包含多个选项字                 

    2024年04月23日
    浏览(30)
  • SpringCloudGateway框架下的http请求头部自定义实践

    在微服务框架中,SpringCloud-Gateway的方式几乎是首选。也得益于Reactor的实现,使得SpringCloud-Gateway的性能在所有的网关平台中脱颖而出。在一次项目实践中,需要自定义请求的头部信息,故来了一趟学习之旅。 一个请求在网关中的执行顺序是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器链进行链式调用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29)
  • [神坑已解决]Http请求参数中的加号被转换为空格的问题

    前端传参数之前,将参数值加密为sdfsdf+sdf,传递给后端之后,后端tomcat自动将str中的加号变为空格 - sdfsdf sdf(🤬🤬🤬这就是后端接收到的参数值param,加号未被识别变成了空格) 所以我们要将后端解密的时候的值作修改,进而解密得到正确的数据。 加密后的数据 - tomcat

    2024年04月16日
    浏览(28)
  • HTTP协议安全头部X-Content-Type-Options引入的问题

    本文于2016年4月完成,发布在个人博客网站上。 考虑个人博客因某种原因无法修复,于是在博客园安家,之前发布的文章逐步搬迁过来。 前段时间测试MM反馈了一个问题,在富文本编辑器里上传的图片无法正常呈现。因为Jackie在本机的环境上没有观察类似的现象,而恰好那天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36)
  • Spring/SpringBoot 过滤器修改、获取http 请求request中的参数 和 response返回值,比如修改请求体和响应体的字符编码

    通过自定义filter,RequestWrapper,ResponseWrapper 处理请求和响应数据,比如修改请求体和响应体的字符编码 1.request 和 response 中的数据都是 存在流中的(缓存中)获取一次就没有了,需要重新写回去。所以需要两个包装类分别继承HttpServletRequestWrapper 和 HttpServletResponseWrapper 对 r

    2024年02月15日
    浏览(32)
  • axios/ajax 请求头部添加自定义字段报错(has been blocked by CORS policy: Request header field authorization is ...

    这个错误是由于浏览器的安全机制所引起的,即跨域资源共享(CORS)策略。当浏览器发现一个跨域请求时,会发送一个预检请求(Preflight Request)来确认服务器是否允许跨域请求。在预检请求中,浏览器会检查请求头中的字段是否被服务器允许。如果请求头中包含了服务器不

    2024年02月16日
    浏览(25)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