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一、简介

1. VGG 来源

VGG(Visual Geometry Group)是一个视觉几何组在2014年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架构。

VGG在2014年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亚军,定位竞赛冠军;VGG网络采用连续的小卷积核(3x3)和池化层构建深度神经网络,网络深度可以达到16层或19层,其中VGG16和VGG19最为著名。

VGG16和VGG19网络架构非常相似,都由多个卷积层和池化层交替堆叠而成,最后使用全连接层进行分类。两者的区别在于网络的深度和参数量,VGG19相对于VGG16增加了3个卷积层和一个全连接层,参数量也更多。

VGG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并且其网络结构的简单性和易实现性使得VGG成为了深度学习领域的经典模型之一。

本文参考内容:https://www.kaggle.com/code/blurredmachine/vggnet-16-architecture-a-complete-guide

2. VGG分类

下图中的D就是VGG16,E就是VGG19。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从图中看出,当层数变深时,通道数量会翻倍。

一些特点说明 :

  • 每个模型分成了5个Block,所有卷积层采用的都是3x3大小的卷积核 ;
  • 模型带LRN的,是加了LRN层;
  • 使用 2x2 小池化核;
  • 网络测试阶段将训练阶段的三个全连接替换为三个卷积;
  • 测试重用训练时的参数,使得测试得到的全卷积网络因为没有全连接的限制,因而可以接收任意宽或高为的输入。

3. 不同模型的参数数量

单位:百万

Network A,A-LRN B C D E
参数数量 133 133 134 138 144

VGG的参数数量非常大。

4. 3x3卷积核的好处

  • 参数少: 一个3x3卷积核拥有9个权重参数,而一个5x5卷积核则需要25个权重参数,因此采用3x3卷积核可以大幅度减少网络的参数数量,从而减少过拟合的风险;
  • 提高非线性能力: 多个3x3卷积核串联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感受野更大的卷积核,而且这个组合具有更强的非线性能力。在VGG中,多次使用3x3卷积核相当于采用了更大的卷积核,可以提高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
  • 减少计算量: 一个3x3的卷积核可以通过步长为1的卷积操作,得到与一个5x5卷积核步长为2相同的感受野,但计算量更小(即2个3x3代替一个5x5);3个3x3代替一个7x7的卷积;因此,VGG网络采用多个3x3的卷积核,可以在不增加计算量的情况下增加感受野,提高网络的性能;

5. 关于学习率调度

学习率调度(learning rate scheduling)是优化神经网络模型时调整学习率的技术,它会随着训练的进行动态地调整学习率的大小。通过学习率调度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模型的收敛速度和质量,避免过拟合等问题。

常用的学习率调度包括常数衰减、指数衰减、余弦衰减和学习率分段调整等。

本文将使用StepLR学习率调度器,代码示例:

schedule = optim.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step_size, gamma=0.5, last_epoch=-1)

optim.lr_scheduler.StepLR 是 PyTorch中提供的一个学习率调度器。这个调度器根据训练的迭代次数来更新学习率,当训练的迭代次数达到step_size的整数倍时,学习率会乘以gamma这个因子,即新学习率 = 旧学习率 * gamma。例如,如果设置了step_size=10和gamma=0.5,那么学习率会在第10、20、30、40…次迭代时变成原来的一半。

本文使用的 optimizer是SGD优化器。

6. 批归一化

nn.BatchNorm2d(256)是一个在PyTorch中用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操作,它可以对输入的二维数据(如图片)的每个通道进行归一化处理。

Batch Normalization 通过对每批数据的均值和方差进行标准化,使得每层的输出都具有相同的均值和方差,从而加快训练速度,减少过拟合现象。nn.BatchNorm2d(256)中的256表示进行标准化的通道数,通常设置为输入数据的特征数或者输出数据的通道数。

在使用nn.BatchNorm2d(256)时,需要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一部分,将其添加进网络层中,位置是在卷积后、ReLU前,经过训练之后,每个卷积层的输出在经过BatchNorm层后都经过了归一化处理,从而使得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更加稳定。

二、VGG16层分析

1. 层划分

  • 输入:224x224的RGB 彩色图像;
  • block1:包含2个 [64x3x3] 的卷积层;
  • block2:包含2个 [128x3x3] 的卷积层;
  • block3:包含3个 [256x3x3] 的卷积层;
  • block4:包含3个 [512x3x3] 的卷积层;
  • block5:包含3个 [512x3x3] 的卷积层;
  • 接着有3个全连接层;
  • 一个分类输出层,经过 SoftMax 输出 1000个类的后验概率。

2. 参数展开过程图解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 上图中神经网络划分了5个block;
  • 红色:下采样 (Max Pooling);
  • 白色:卷积层+ReLU;
  • 蓝色:全连接+ReLU;
  • 神经网络参数传递从左向右;
  • 参数传递过程中,通道数越来越深,尺寸越来越小;
  • 从7x7x512下采样后,参数被拉平为1x1的长向量,进入全连接层;

下图可以更清晰看出每个层的参数尺寸: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3. 参数传递示例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4. VGG 16各层参数数量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全连接nfcr参数数量最多,达到了1亿多,这是因为前一个卷积层输出的向量在拉长成25088维向量,第一个全连接层4096要与25088相乘(每个神经元都要相连)。

三、代码分析

1. VGG16模型定义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optim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 VGG16网络模型
class Vgg16_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Vgg16_net, self).__init__()

        # 第一层卷积层
        self.layer1 = nn.Sequential(
            # 输入3通道图像,输出64通道特征图,卷积核大小3x3,步长1,填充1
            nn.Conv2d(in_channels=3, out_channels=64,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对64通道特征图进行Batch Normalization
            nn.BatchNorm2d(64),
            # 对64通道特征图进行ReLU激活函数
            nn.ReLU(inplace=True),
            # 输入64通道特征图,输出64通道特征图,卷积核大小3x3,步长1,填充1
            nn.Conv2d(in_channels=64, out_channels=64,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对64通道特征图进行Batch Normalization
            nn.BatchNorm2d(64),
            # 对64通道特征图进行ReLU激活函数
            nn.ReLU(inplace=True),

            # 进行2x2的最大池化操作,步长为2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

        # 第二层卷积层
        self.layer2 = nn.Sequential(
            # 输入64通道特征图,输出128通道特征图,卷积核大小3x3,步长1,填充1
            nn.Conv2d(in_channels=64, out_channels=128,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对128通道特征图进行Batch Normalization
            nn.BatchNorm2d(128),
            # 对128通道特征图进行ReLU激活函数
            nn.ReLU(inplace=True),

            # 输入128通道特征图,输出128通道特征图,卷积核大小3x3,步长1,填充1
            nn.Conv2d(in_channels=128, out_channels=128,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对128通道特征图进行Batch Normalization
            nn.BatchNorm2d(128),
            nn.ReLU(inplace=True),
            # 进行2x2的最大池化操作,步长为2
            nn.MaxPool2d(2, 2)
        )
        # 第三层卷积层
        self.layer3 = nn.Sequential(
            # 输入为128通道,输出为256通道,卷积核大小为33,步长为1,填充大小为1
            nn.Conv2d(in_channels=128, out_channels=256,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批归一化
            nn.BatchNorm2d(256),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in_channels=256, out_channels=256,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256),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in_channels=256, out_channels=256,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256),
            nn.ReLU(inplace=True),

            nn.MaxPool2d(2, 2)
        )

        self.layer4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256, out_channels=512,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512),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in_channels=512, out_channels=512,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512),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in_channels=512, out_channels=512,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512),
            nn.ReLU(inplace=True),

            nn.MaxPool2d(2, 2)
        )

        self.layer5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512, out_channels=512,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512),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in_channels=512, out_channels=512,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512),
            nn.ReLU(inplace=True),

            nn.Conv2d(in_channels=512, out_channels=512,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BatchNorm2d(512),
            nn.ReLU(inplace=True),

            nn.MaxPool2d(2, 2)
        )

        self.conv = nn.Sequential(
            self.layer1,
            self.layer2,
            self.layer3,
            self.layer4,
            self.layer5
        )

        self.fc = nn.Sequential(
            nn.Linear(512, 512),
            nn.ReLU(inplace=True),
            nn.Dropout(0.5),

            nn.Linear(512, 256),
            nn.ReLU(inplace=True),
            nn.Dropout(0.5),

            nn.Linear(256, 10)
        )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conv(x)
        # 对张量的拉平(flatten)操作,即将卷积层输出的张量转化为二维,全连接的输入尺寸为512
        x = x.view(-1, 512)
        x = self.fc(x)
        return x

2. 训练


# 批大小
batch_size = 64
# 每n个batch打印一次损失
num_print = 100

# 总迭代次数
epoch_num = 30
# 初始学习率
lr = 0.01
# 每n次epoch更新一次学习率
step_size = 10
# 更新学习率每次减半
gamma = 0.5


def transforms_RandomHorizontalFlip():
    # 训练集数据增强:随机水平翻转、转换为张量、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归一化
    transform_train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85, 0.456, 0.406), (0.229, 0.224, 0.225))])
    # 测试集数据转换为张量、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归一化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485, 0.456, 0.406), (0.226, 0.224, 0.225))])

    train_dataset = datasets.CIFAR10(root='../path/cifar10', train=True, transform=transform_train, download=True)
    test_dataset = datasets.CIFAR10(root='../path/cifar10', train=False, transform=transform, download=True)

    return train_dataset, test_dataset


# 随机翻转,获取训练集和测试集数据
train_dataset, test_dataset = transforms_RandomHorizontalFlip()
# 创建DataLoader用于加载训练集和测试集数据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True)
test_loader = DataLoader(test_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False)

device = torch.device("cuda:0"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创建Vgg16_net模型,并将其移动到GPU或CPU
model = Vgg16_net().to(device)
# 定义损失函数为交叉熵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定义优化器为随机梯度下降,学习率为lr,动量为0.8,权重衰减为0.001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lr, momentum=0.8, weight_decay=0.001)
# 定义学习率调度器,每step_size次epoch将学习率减半
schedule = optim.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step_size, gamma=gamma, last_epoch=-1)

# 训练
loss_list = []

# 每个epoch循环训练一遍
for epoch in range(epoch_num):
    # 当前迭代次数
    ww = 0
    # 累计损失值
    running_loss = 0.0
    # 遍历数据加载器,获取每个batch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0):
        # 将数据和标签移动到GPU/CPU上
        inputs, labels = inputs.to(device), labels.to(device)
        # 梯度清零
        optimizer.zero_grad()
        # 输入数据进行前向传播,行到预测结果
        outputs = model(inputs)
        # 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to(device)
        # 反向传播,计算每个参数的梯度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 累计损失值
        running_loss += loss.item()
        # 将损失值放到loss_list
        loss_list.append(loss.item())

        # 打印当前epoch的平均损失值
        if (i + 1) % num_print == 0:
            print('[%d epoch,%d]  loss:%.6f' % (epoch + 1, i + 1, running_loss / num_print))
            running_loss = 0.0

    lr_1 = optimizer.param_groups[0]['lr']
    # 打印学习率
    print("learn_rate:%.15f" % lr_1)
    schedule.step()

3. 测试


# 测试
model.eval()
# 记录分类正确的样本数和总样本数
correct = 0.0
total = 0
with torch.no_grad():
    for inputs, labels in test_loader:
        inputs, labels = inputs.to(device), labels.to(device)
        outputs = model(inputs)
        # 取预测结果中概率最大的类别为预测结果
        pred = outputs.argmax(dim=1)
        # 总样本数累加
        total += inputs.size(0)
        # 正确数量累加
        correct += torch.eq(pred, labels).sum().item()
# 打印准确率
print("Accuracy of the network on the 10000 test images:%.2f %%" % (100 * correct / total))

运行示例:
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07032.html

到了这里,关于深度学习12. CNN经典网络 VGG16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深度学习(16)--基于经典网络架构resnet训练图像分类模型

    目录 一.项目介绍 二.项目流程详解 2.1.引入所需的工具包 2.2.数据读取和预处理 2.3.加载resnet152模型 2.4.初始化模型 2.5.设置需要更新的参数 2.6.训练模块设置 2.7.再次训练所有层 2.8.测试网络效果 三.完整代码 使用PyTorch工具包调用经典网络架构resnet训练图像分类模型,用于分辨

    2024年02月20日
    浏览(33)
  • 深度学习04-CNN经典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深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网络结构,它可以处理图像、文本、语音等各种类型的数据。以下是CNN的前4个经典模型 LeNet-5 LeNet-5是由Yann LeCun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是第一个成功应用于手写数字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它由7层神经网络组成,包括2层卷积层、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29)
  • 语义分割 | 基于 VGG16 预训练网络和 Segnet 架构实现迁移学习

    Hi,大家好,我是源于花海。 本文主要使用数据标注工具 Labelme 对猫(cat)和狗(dog)这两种训练样本进行标注,使用预训练模型 VGG16 作为卷积基,并在其之上添加了全连接层。基于标注样本的信息和预训练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以及 Segnet 架构,训练自己构建的 语义分割 网

    2024年01月25日
    浏览(36)
  • CNN经典网络模型(二):AlexNet简介及代码实现(PyTorch超详细注释版)

    一、开发背景 二、网络结构 三、模型特点 四、代码实现 1. model.py 2. train.py 3. predict.py 4. spilit_data.py 五、参考内容 AlexNet由Hinton和他的学生Alex Krizhevsky设计,模型名字来源于论文第一作者的姓名Alex。该模型以很大的优势获得了2012年ISLVRC竞赛的冠军网络,分类准确率由传统的

    2024年04月12日
    浏览(29)
  • CNN经典网络模型(三):VGGNet简介及代码实现(PyTorch超详细注释版)

    一、开发背景 二、网络结构 三、模型特点 四、代码实现 1. model.py 2. train.py 3. predict.py 4. spilit_data.py 五、参考内容 VGGNet在2014年由牛津大学计算机视觉组VGG (Visual Geometry Group) 提出,斩获该年ImageNet竞赛中Localization Task (定位任务) 第一名和Classification Task(分类任务)第二名(第一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28)
  • CNN经典网络模型(四):GoogLeNet简介及代码实现(PyTorch超详细注释版)

    一、开发背景 二、网络结构 三、模型特点 四、代码实现 1. model.py 2. train.py 3. predict.py 4. spilit_data.py 五、参考内容 GoogLeNet在2014年由Google团队提出, 斩获当年ImageNet(ILSVRC14)竞赛中Classification Task (分类任务) 第一名,VGG获得了第二名,为了向“LeNet”致敬,因此取名为“GoogLeNe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53)
  • CNN经典网络模型(一):LeNet简介及代码实现(PyTorch超详细注释版)

    一、开发背景 二、网络结构 三、模型特点 四、代码实现 1. model.py 2. train.py 3. predict.py 四、参考内容 Lenet 是一系列网络的合称,包括 Lenet1 - Lenet5,由 Yann LeCun 等人 在1990年《Handwritten Digit Recognition with a Back-Propagation Network》中提出,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开山之作,也是将深度学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31)
  • 基于VGG-16+Android+Python的智能车辆驾驶行为分析—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含全部工程源码)+数据集+模型(四)

    本项目采用VGG-16网络模型,使用Kaggle开源数据集,旨在提取图片中的用户特征,最终在移动端实现对不良驾驶行为的识别功能。 首先,通过使用VGG-16网络模型,本项目能够深入学习和理解驾驶场景图像中的特征。VGG-16是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特别适用于图像识别任务,通过

    2024年02月03日
    浏览(34)
  • 【AI】《动手学-深度学习-PyTorch版》笔记(十八):卷积神经网络模型(LeNet、AlexNet、VGG、NiN)

    发布时间:1989年 模型目的:识别手写数字 1.3.1 相关函数原型 1)nn.Conv2d:卷积层

    2024年02月12日
    浏览(41)
  • 【Python机器学习】实验16 卷积、下采样、经典卷积网络

    tf.Tensor: id=8263, shape=(2, 8), dtype=float32, numpy= array([[0.16938789, 0. , 0.08883161, 0.14095941, 0.34751543, 0.353898 , 0. , 0.13356908], [0. , 0. , 0.48546872, 0.37623546, 0.5447475 , 0.21755993, 0.40121362, 0. ]], dtype=float32) tf.Tensor: id=8296, shape=(4, 5), dtype=float32, numpy= array([[0. , 0. , 0. , 0.14286758, 0. ], [0. , 2.2727172 , 0. , 0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29)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