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ChatGPT,要多少人才能开发出来?几百,还是几千?
答案是:87个人。
老实说,刚看到这个数字真是惊到我了,印象里,之前看媒体报道各大巨头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时,动辄都是几百上千人。
国内像百度,人工智能领域有上千人的规模,国外谷歌、Facebook也都差不多。但掀起这一轮AI浪潮的,却不是这些巨头,而是OpenAI,2015年才成立,刚开始只有十来个人,直到今年初也才只有300人左右。
这让我对这支团队极感兴趣——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不大的团队,引爆了这次AI革命?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
01 顶尖人才的力量
物理学家朗道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一流的物理学家,水平是二流物理学家的10倍。
回顾科技史,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最关键的突破往往由少数顶尖人才完成,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如此。
这家公司虽然不大,却是大神云集——这是我看完一份关于OpenAI员工的报告后最大的感触。
来看下OpenAI的核心人员。
首先是CEO Sam Altman。
这哥们儿年纪不大,1985年出生于芝加哥,是个传奇人物:8岁会编程,高中就开始创建公司,斯坦福大学辍学后连续创业,27岁把自己的公司卖了4300万美元。
2015年的时候,Altman举办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晚宴,讨论AI领域的现状、距离人类级的AI还有多远等话题,对AI一向很感兴趣的马斯克也受邀参加了。
Altman和马斯克一样,都是那种有着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对于AI技术,俩人的想法和初衷是一致的:构建安全的人工智能以造福人类。
那次晚宴后不久,OpenAI应运而生。为了确保AI研究的”有益性“,几个创始人都认为:第一,它必须是非营利组织,以免有利益冲突影响AI使命;第二,必须保持在研究的最前沿。
可以说,Sam Altman 是OpenAI 这家公司从0到1的关键,正是这位老兄拉起了一支队伍,聚集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给OpenAI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了基调。
不过,Sam Altman的工作重点在管理层面,如果从技术层面看的话,开发ChatGPT的核心人物是另一位技术大神——Ilya Sutskever,OpenAI的首席科学家,他也是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
Ilya Sutskever 1985年出生于俄罗斯,当时苏联还没有解体,他们一家人居住在圣彼得堡。在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岁月里,他们全家移民到了以色列,之后又到了加拿大多伦多。
Sutskever 从小对计算机和数学兴趣浓厚,后来在多伦多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多项国际机器学习竞赛。也是在那时候,他结识了好友Alex Krizhevsky(看名字就知道也是俄罗斯人),人工智能领域的另一个牛人。
读完博士后,Sutskever去了谷歌工作,参与了著名的“谷歌大脑”项目,开发了驱动 谷歌翻译的神经机器系统。他还获得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35岁以下科技精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当红炸子鸡。
这样的大神显然是不会甘心一辈子给人打工的。
2015年,他与 Sam Altman、Greg Brockman等共同创立了 OpenAI。当时只有10来名员工,按照我们的标准,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微公司”。
OpenAI 其他几位创始人曾这样评价Ilya Sutskever:
“Ilya 是技术基础的源泉,他是一位头脑清晰的技术专家,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并且总是能够深入到系统局限性和功能的具体细节。”
第三位,介绍一下OpenAI现在的首席技术官(CTO),Mira Murati。
这是位非常年轻的女性,1988年的,在人工智能圈子里还是比较罕见的。
和Ilya Sutskever 一样,Mira Murati 也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她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就是那个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产出犯罪集团的东欧国家),16岁时移民到加拿大,后来读大学考到了美国常春藤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在那里读机械工程专业。
Mira Murati曾在特斯拉工作过三年,之后加入OpenAI,并很快做到了首席技术官的位置。她负责了监督ChatGPT的开发,尽管她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看来也是个能力极强的厉害角色。
核心管理层中,还有一位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也是个从大学时代就热衷创业的家伙。他原本不是AI领域的专家,但跟Sam Altman气味相投,被拉进创始团队中。
看起来,他们俩在OpenAI中的角色差不多,主要在组织管理层面,负责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制定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之类。
这四个人,大概就是OpenAI几个最关键的灵魂人物了,他们从组织文化和技术两个层面,奠定了OpenAI成功的基础。
看下来,美帝不愧被调侃为“灯塔国”,目前在吸引顶级人才方面依然遥遥领先,这几个关键角色,两个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新移民。
这里顺便提下俄罗斯。
俄罗斯人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颇有天赋,涌现出不少天才人物,但苏联解体后好多跑到了美国,为建设美帝添砖加瓦,像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就是俄罗斯移民,任正非老爷子也常常让华为跑到俄罗斯抢人。
另外也说下华裔,ChatGPT中华裔比例占了10%左右,他们基本都毕业于斯坦福、清北、华科、香港大学等顶级名校。
02 年轻人的力量
OpenAI团队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年轻。
平均年龄只有32岁,就连包括CEO在内的几个核心管理层也都是80后。开发ChatGPT的团队,30岁以下的有28人,40岁以下占了绝大多数。
我们传统印象里,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往往是“院士牵头,国家专项支持,多部门协调”等等,很难想象一群30出头的毛头小子能搞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动作。
这有点让我想起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大爆发时代,爱因斯坦26岁提出相对论,居里夫人30岁发现钋和镭,杨振宁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改变物理世界大厦的,其实是一群年轻人。
在工程领域,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比如特斯拉公司,最早是几个斯坦福大学生在车库里忽发奇想,能不能把几千节锂电池串联起来驱动一辆汽车。他们自己动手组装样车、测试,一步步带来了特斯拉的诞生。
实际上,这几年在网络上也看到过这方面的讨论:一个人创造性最强、思维最活跃的年龄其实也就是30-40岁这样,但可惜的是,现实中手握发言权的,却往往是一群早已确立了江湖地位的前辈。
像OpenAI这样的理想之地,即便是在硅谷,也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03价值观与使命感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听起来是个很虚的东西,尤其在咱们这个“讲奉献境界越讲越高,比待遇越比越窄的地方”,大家一听到老板讲企业文化就头疼。
但价值观又真的是个无形而有力的东西。
OpenAI的几个主要创始人,都是年纪轻轻便已实现财务自由的大神,他们决定致力于人工智能开发,最开始的初衷也真的是开发出造福人类的AI技术,同时警惕AI给人类带来灾难,商业化和赚钱并不是出发点。
相比之下,看到百度在发布“文心一言”后,李彦宏对记者兴高采烈地宣称“8万家客户在排队等着与百度合作”,未免格局有点低了。
前期OpenAI一直定位于做一家非营利组织,被诸多有志于AI事业的年轻人视为技术天堂。在这里,他们可以直接参与最前沿、最具创造力的 AI 项目, 心无旁骛地投身到技术创新中。
有人说,OpenAI的胜利是一群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胜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或许正因如此,ChatGPT没有首先诞生在谷歌、微软、Meta这样的巨头,而是来自一支更“纯粹”的小团队。
不过硅谷巨头们倒确实是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OpenAI的员工来源,排在前三位的便是谷歌、Meta和苹果。
03 人口与人才
说实话,仅仅几年前,我还对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差距的缩小感到乐观。
毕竟,中国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每年培养的理工科人才是美国的几倍,用户规模也远大于美国——要人才有人才,要数据有数据,要钱更不用说,怎么看都是万事俱备。
但现在看起来,人口与人才,并不一定是强关联。
我们确实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有着让很多国家羡慕的所谓“工程师红利”,然而在前沿科技领域,最困难的突破,可能最需要的就是那么一两个顶尖人才。
没有乔布斯,就不会有今天的苹果帝国;没有马斯克,就不会有特斯拉和SpaceX。
这几年比较火热的AI话题,不管是第一次战胜人类的AlphaGo、无人驾驶还是ChatGPT,总是美国人先引爆,然后我们快速跟进。但一味在别人屁股后边跟进,恐怕永远也无法实现赶超。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12858.html
这就又回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领军式的杰出人才?”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12858.html
到了这里,关于打造出ChatGPT的,是怎样一群人?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