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的阻抗-频率曲线
这个曲线对于我们分析理解问题有很大帮助
上一讲我们得到了高频电感模型,然后我们可以到电感的阻抗公式,我们就能画出阻抗频率曲线了,横轴为频率,纵轴为阻抗的模。蓝色的曲线为理想电感,理想电感的阻抗Z=jwL,阻抗和频率成正比,所以看起来是一条直线。而黄色曲线是电感的实际曲线,最高点对应频率为谐振频率SRF。
可以看出:
- 在频率比较低的时候,实际电感的阻抗与理想电感的基本一样,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电感
- 在谐振频率SRF处,阻抗达到最大,然后随频率的增加不断下降
- 在SRF左侧,电感占主导地位,电感主要成感性。而在SRF右侧,电容占主导地位,主要成容性。
以顺络的电感为例,用MATLAB绘制阻抗曲线
源代码如下:
%顺络SWPA6040S1R0MT 1uH电感
C1=0.0000000000027; %2.7pF
L1=0.000001; %1uH
R1=0.01; %0.01Ω
%SWPA6040S100MT 10uH 电感
C2=0.00000000001; %10pF
L2=0.00001; %10uH
R2=0.062; %0.062Ω
%SWPA6040S471MT 470uH 电感
C3=0.0000000000134; %13.4pF
L3=0.00047; %470uH
R3=2.5; %2.5Ω
f=[10000:1000:1000000000];
w=(f.*pi*2);
Z0=w.*L1;
Z1=(((w.*L1).^2+R1^2)./((1-w.^2*L1*C1).^2+(w.*R1*C1).^2)).^0.5;
Z2=(((w.*L2).^2+R2^2)./((1-w.^2*L2*C2).^2+(w.*R2*C2).^2)).^0.5;
Z3=(((w.*L3).^2+R3^2)./((1-w.^2*L3*C3).^2+(w.*R3*C3).^2)).^0.5;
loglog(f,Z0,f,Z1,f,Z2,f,Z3);
legend('理想1uH','顺络1uH','顺络10uH','顺络470uH');
grid on;
xlabel('频率-Hz'), ylabel('|Z|:阻抗Ω');
title '电感阻抗-频率曲线';
我们已经有了电感的阻抗公式:
只要有了电感的感值,等效串联电阻ESR,寄生电容C,那么我们就可以画出来了。一般厂家给出的规格书都会给出电感的感值和等效串联电阻ESR,没有给出寄生电容C。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根据厂家给出的自谐振频率反算出寄生电容C
以下表电感为例
绘制得到下图
- 比较1UH理想电感与1UH实际电感的曲线,在频率小于谐振频率的十分之一时(坐标时10的x次方),两者基本是重合的。而之后随着频率的升高,两者差别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要使信号频率小于谐振频率的十分之一。
- 随着容值增大,谐振频率变小
上图的横坐标是从10K开始的,那么从零开始曲线也和理想电感重合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频率比较低的时候,实际电感的阻抗是比较平的,而理想电感是线性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频率比较低时,电感的感抗和容抗都很小,尽管电感的导线电阻已经很小了,但是因为频率实在太低了,感抗和容抗比导线电阻还小,所以这时阻抗主要由导线电阻决定。而导线电阻随频率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前面是平的。
电感的Q值
电感的Q值也是电感的基本参数之一。。不过在DCDC电路设计中,我们很少去考虑它,厂家一般也不会标注。那么电感的Q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考虑呢?
考虑几个问题
1. 为什么DCDC电路电感选型不考虑Q值?
2. 功率电感的Q值曲线是怎么样的?
3. 电感的Q值在自谐振频率处是最大的吗?
4. 电感的Q值是越大越好吗?
Q值的定义
电感的Q值也叫作品质因数,其为无功功率除以有功功率。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无功功率为电感存储的能量,有功功率为电感消耗的能量,两者比值即为品质因数Q。
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无功功率为电感存储的能量,有功功率为电感消耗的能量。电感Q值主要衡量的是损耗情况,因为理想电感本身是不消耗能量的,而实际的电感是有损耗的,那么在一个周期内,实际电感完成一次存储能量并释放能量,这个能量就是无功能量。而因为这个过程额外损耗的能量就是有功能量,损耗的能量主要作为热量耗散,而两者的比值就是电感的Q值。所以电感的Q值越高,损耗越小。
因为电感一般使用频率远小于其自谐振频率,因此寄生电容可以忽略,此时无功功率主要由电感产生,所以Q等于wL除以Rs。(这里的Rs并不是电感的直流导通电阻Rdc,它包含了电感的所有损耗,我们可以称之为等效串联总电阻)
总电阻Rs包含这几个分量:
- Rac因为趋肤效应所以会比Rdc大
- Q值的提高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导线的直流电阻,线圈骨架的介质损耗,磁芯和屏蔽引起的损耗以及高频工作时的趋肤效应等
- 因此线圈的Q值不可能很高,一般为几十至一百
功率电感的选型为什么不考虑Q值?
从前面Q值的定义可以看出,Q值越小损耗越高,而DCDC电感选型,我们从来没有要考虑过Q值,而仅仅考虑DCR,这是为什么呢?
在BUCK电路中,负载所获得的能量都要经过电感,而输出电压基本恒定,比如12V转5V的电路,输出就是5V,根据公式P=UI,U恒定,所以功率主要电流成正比,那么功率曲线与电流曲线形状一样。
电感电流可以看成是直流上叠加交流,所以从电感输送到负载的功率可以看作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流电,一部分是交流电。能量等于时间乘以功率,所以一个时间周期传输的能量大小分别对应图中的面积大小。
BUCK电路设计中,一般交流电流Iac的峰峰值为电感平均电流的30%左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直流电能量占总传递能量的85%,而交流能量占15%。尽管一般我们并不会知道电感的Q值是多少,但是电感在开关频率处的Q值总不会小于10,而即使我们让Q等于10来计算,交流电流的损耗也不过1.5%左右,正因如此,在DCDC电路中,一般不用去考虑电感的Q值,因为它的影响比较小。
与此同时,直流电传递了整个系统85%的能量,而其损耗主要由直流导通电阻DCR决定,所以我们在选用电感的时候,主要去看DCR参数,为了减小发热,一般选用DCR较小
功率电感Q值曲线
- 在谐振频率处,Q值最小,基本为0,这时因为在谐振频率处,电感与其寄生电容谐振了,相当于一个电阻(从微观来看,进入电感的能量在其内部电容和电感之间来回倒腾,并不能释放出来,只能通过Rs慢慢消耗)
- 在频率大于100KHz后,电感的损耗就不是主要由Rdc决定了,因为如果由Rdc决定,那么Q值应该随着频率线性增大。
- 通过计算,总的交流电阻要比Rdc大很多的。(Rs=1.18欧,Rdc=0.029欧)
什么时候考虑电感的Q值?
Q值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应用,并不是越大越好
1、LC滤波器,电感Q值不能太大(过高的Q值会使带内平坦度变坏,在电源去耦电路中,采用LC滤波时,如果采用高Q值的电感和电容,那么对谐振频率附近的噪声还有所放大)
2、谐振电路,射频电路要求电感Q值大(Q值越高,越接近于理想的无损电感)
村田电感参数查询网址:
https://ds.murata.co.jp/simsurfing/powerinductor.html?lcid=zh-cn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37238.html
本文为学习课程“硬件工程师练成之路”的笔记
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37238.html
到了这里,关于硬件学习笔记(器件篇)—— 电感(五)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