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1、实验原理

  • 感知器算法是最简单的可以学习的机器。感知器算法是很多更复杂算法的基础,如支持向量机和多层感知器人工神经网络。
  • 感知器算法要求样本是线性可分的,通过梯度下降法有限次的迭代后就可以收敛得到一个解。 当样本非线性时,使用感知器算法不会收敛。为了使感知器算法在样本集不是线性可分时仍能得到收敛的解,可以在梯度下降过程中让步长按照一定的规则逐渐缩小,这样就可以强制算法收敛。

2、实验内容:

  1. 读取iris鸢尾花数据集,绘制散点图展示3类鸢尾花。
  2. 使用感知器算法区分山鸢尾(setosa)和维吉尼亚鸢尾(virginica),每次只使用两个特征进行划分,分别如下:
    a: 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
    b: 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
    感知器算法的步长为 0.1,初始权重为 w = [ 1 , 1 ] T , w 0 = 0 w=[1,1]^T,w_0=0 w=[1,1]T,w0=0
  3. 输出结果并绘制分类器图
  4. 改变步长和初始权重,观察对算法的影响

3、实验代码

  1. 导入实验会用到的相关库
# 导入实验要用到的相关库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1.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
# 加载数据集
iris_dataset = load_iris()
  1. 使用pandas DataFrame 格式查看数据集
df = pd.DataFrame(iris_dataset.data, columns=iris_dataset.feature_names)
df['label'] = iris_dataset.target
df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1. 绘制数据集的散点图矩阵
# 将数据data转换为DataFrame格式
# 利用iris_dataset.feature_names中的字符串对数据列进行标记
iris_dataframe = pd.DataFrame(iris_dataset.data, columns=iris_dataset.feature_names)
# 利用DataFrame创建散点图矩阵,参数c表示按标签target着色
grr = pd.plotting.scatter_matrix(iris_dataframe, c=iris_dataset.target, figsize=(10, 10), marker='o',hist_kwds={'bins': 50}, s=50, alpha=.8)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矩阵的主对角线是每个特征的直方图,其他位置为通过两两特征绘制的散点图。

  1. 取出山鸢尾(setosa)和维吉尼亚鸢尾(virginica)的数据和标签

输入:

# 实验要求使用感知器算法区分山鸢尾(Iris-setosa)和维吉尼亚鸢尾(Iris-virginica)
# 取出setosa和virginaica的数据和标签
X = iris_dataset.data[list(range(50))+list(range(100,150))]
y = iris_dataset.target[list(range(50))+list(range(100,150))]
print(X.shape)  # 查看X的形状

输出:

(100, 4)
  1. 选择特征

由于每次划分只是用两个特征,因此还需要对特征进行选择
输入:

X_a = X[:,[0,1]]    # X_a: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
print(X_a.shape)

X_b = X[:,[2,3]]    # X_b: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
print(X_b.shape)

输出:

(100, 2)
(100, 2)
  1. 画出数据分布
# 画出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的点的数据的分布
plt.subplot(2, 1, 1)
plt.scatter(X_a[:50,0],X_a[:50,1], c='c',label='0')
plt.scatter(X_a[50:100,0],X_a[50:100,1], c='y', label='2')
plt.xlabel('sepal length')
plt.ylabel('sepal width')
plt.title('Iris-setosa and Iris-virginica')
plt.legend()
plt.show()

# 画出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的点的数据的分布
plt.subplot(2, 1, 2)
plt.scatter(X_b[:50,0],X_b[:50,1], c='c', label='0')
plt.scatter(X_b[50:100,0],X_b[50:100,1], c='y', label='2')
plt.xlabel('petal length')
plt.ylabel('petal width')
plt.title('Iris-setosa and Iris-virginica')
plt.legend()
plt.show()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1.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并修改标签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a_train, X_a_test, y_a_train, y_a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a, y, test_size = 0.4, random_state = 1, stratify = y )
X_b_train, X_b_test, y_b_train, y_b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b, y, test_size = 0.4, random_state = 1, stratify = y )

# 将标签0改为-1,标签2改为1
y_a_train[y_a_train==0] = -1
y_a_train[y_a_train==2] = 1
y_a_test[y_a_test==0] = -1
y_a_test[y_a_test==2] = 1

y_b_train[y_b_train==0] = -1
y_b_train[y_b_train==2] = 1
y_b_test[y_b_test==0] = -1
y_b_test[y_b_test==2] = 1
  1. 自定义感知器模型

感知器模型的实现原理其实很简单,如下图所示: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我们可以使用 sklearn 提供感知器模型,也完全可以自己定义一个感知器模型,这里先使用自定义感知器模型进行训练,后面再使用官方提供的感知器模型。

# 自定义感知器模型
class MyPerceptron:
    def __init__(self,w,b=0,eta=0.1):
        """初始化感知器模型的权重、偏置和学习率"""
        self.w = np.array(w)    # 初始化权重
        self.b = b              # 初始化偏置
        self.eta = eta          # 初始化学习率

    def sign_y(self,xi):
        """计算w*x+b的值,即预测值y1,以便于乘以真实标记y判断是否误分类"""        
        y1 = np.dot(xi, self.w) + self.b
        return y1

    def train_ppt(self,X_train,y_train): 
        """训练感知器模型"""
        while True:   # 下面定义了循环结束条件,只要还有误分类点,就会一直循环下去
            wrong_count = 0    # 用于记录分类错误的点数
            for i in range(len(X_train)):
                xi = X_train[i]
                yi = y_train[i]
                if yi * self.sign_y(xi) <= 0:       # 小于0,则表示该样本分类错误,需要更新w,b
                    self.w = self.w + self.eta * yi * xi
                    self.b = self.b + self.eta * yi
                    wrong_count += 1
            if wrong_count == 0:    # 定义函数结束条件,一次循环下来,误分类点为0,即所有点都正确分类了
                return self.w,self.b          
    
    def accuracy(self,X_test,y_test):
        """精度计算函数,使用混淆矩阵计算"""
        c_matrix = np.zeros((2,2))
        for i in range(len(X_test)):
            xi = X_test[i]
            yi = y_test[i]
            if yi * self.sign_y(xi) > 0:
                if yi == -1:
                    c_matrix[0][0] += 1
                elif yi == 1:
                    c_matrix[1][1] += 1
            else:
                if yi == -1:
                    c_matrix[1][0] += 1
                elif yi == 1:
                    c_matrix[0][1] += 1
        acc = (c_matrix[0][0] + c_matrix[1][1]) / c_matrix.sum()
        return acc
    
    def plot_result(self,X_00,X_01,X_20,X_21,X_test_0,X_test_1,title,xlabel,ylabel):
        """
        可视化分类结果
        X_00,X_01           分别表示第0类(setosa)数据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
        X_20,X_21           分别表示第2类(virginica)数据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
        X_test_0,X_test_1   分别表示测试数据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
        title               图形的标题
        xlabel              图形的 x 轴的名称
        ylable              图形的 y 轴的名称
        """
        # 画出数据点,测试集的数据用黑色的外边标记出来
        plt.scatter(X_00, X_01, c='c', label='0')
        plt.scatter(X_20, X_21, c='y', label='2')
        plt.scatter(X_test_0, X_test_1, c='None', edgecolors='k', label='test data')
        # 利用w和b绘制分割直线
        # 先计算直线最左侧的点的坐标 (x_1,y_1) 和最右侧点的坐标 (x_2,y_2),再通过这两点画出直线
        x_1 = min(np.min(X_00), np.min(X_20))
        y_1 = (-self.b - self.w[0] * x_1) / self.w[1]
        x_2 = max(np.max(X_00), np.max(X_20))
        y_2 = (-self.b - self.w[0] * x_2) / self.w[1]
        plt.plot([x_1, x_2], [y_1, y_2])
        plt.title(title, fontproperties='SimHei')    # fontproperties参数是为了能够显示中文
        plt.xlabel(xlabel)
        plt.ylabel(ylabel)
        plt.legend()        # 显示标签信息
        plt.show()
  1. 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输入:

# 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print('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ppt1 = MyPerceptron(w=[1,1], b=0, eta=0.1)              # 初始化模型,初始权重为[1,1]、偏置为0,学习率为0.1
w_1,b_1 = ppt1.train_ppt(X_a_train, y_a_train)          # 训练模型,输出模型得到的权重和偏置
print('权重: w_1 = {}\n偏置: b_1 = {}'.format(w_1,b_1))  
acc_1 = ppt1.accuracy(X_a_test, y_a_test)               # 计算模型精度
print('精度: Acc = {}'.format(acc_1))

输出:

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权重: w_1 = [ 3.72 -5.97]
偏置: b_1 = -3.1000000000000014
精度: Acc = 0.975

输入:

# 可视化分类效果
ppt1.plot_result(X_a[:50,0],X_a[:50,1],X_a[50:100,0],X_a[50:100,1],X_a_test[:,0],X_a_test[:,1],title='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划分',xlabel='sepal length',ylabel='sepal width')

输出: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1. 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输入:

# 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print('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ppt2 = MyPerceptron(w=[1,1], b=0, eta=0.1)              # 初始化模型,初始权重为[1,1]、偏置为0,学习率为0.1
w_2,b_2 = ppt2.train_ppt(X_b_train, y_b_train)          # 训练模型,输出模型得到的权重和偏置
print('权重: w_2 = {}\n偏置: b_2 = {}'.format(w_2,b_2))  
acc_2 = ppt2.accuracy(X_b_test, y_b_test)               # 计算模型精度
print('精度: Acc = {}'.format(acc_2))

输出:

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两个特征训练:
权重: w_2 = [-0.01  0.81]
偏置: b_2 = -0.7
精度: Acc = 1.0

输入:

# 可视化分类效果
ppt2.plot_result(X_b[:50,0],X_b[:50,1],X_b[50:100,0],X_b[50:100,1],X_b_test[:,0],X_b_test[:,1],title='使用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划分',xlabel='petal length',ylabel='petal width')

输出: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1. 改变初始权重,观察对算法的影响

输入:

ppt1.w = np.array([-10,1])
ppt1.b = -2
w_1c,b_1c = ppt1.train_ppt(X_a_train, y_a_train)
print('权重: w_1c = {}\n偏置: b_1c = {}'.format(w_1c,b_1c))
acc_1c = ppt1.accuracy(X_a_test, y_a_test)
print('精度: Acc = {}'.format(acc_1c))

输出:

权重: w_1c = [ 0.8  -0.87]
偏置: b_1c = -1.5999999999999996
精度: Acc = 1.0

输入:

# 可视化分类效果
ppt1.plot_result(X_a[:50,0],X_a[:50,1],X_a[50:100,0],X_a[50:100,1],X_a_test[:,0],X_a_test[:,1],title='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划分',xlabel='sepal length',ylabel='sepal width')

输出: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1. 改变步长(学习率),观察对算法的影响

输入:

# 改变步长(学习率),观察对算法的影响。
ppt1.w = np.array([1,1])
ppt1.b = 0
ppt1.eta = 0.01
w_1c,b_1c = ppt1.train_ppt(X_a_train, y_a_train)
print('权重: w_1c = {}\n偏置: b_1c = {}'.format(w_1c,b_1c))
acc_1c = ppt1.accuracy(X_a_test, y_a_test)
print('精度: Acc = {}'.format(acc_1c))

输出:

权重: w_1c = [ 0.103 -0.093]
偏置: b_1c = -0.2700000000000001
精度: Acc = 1.0

输入:

# 可视化分类效果
ppt1.plot_result(X_a[:50,0],X_a[:50,1],X_a[50:100,0],X_a[50:100,1],X_a_test[:,0],X_a_test[:,1],title='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划分',xlabel='sepal length',ylabel='sepal width')

输出: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

  1. 使用sklearn提供的感知器模型

输入: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Perceptron
# fit_intercept表示是否对截距进行估计
# n_iter_no_change在提前停止之前等待验证分数无改进的迭代次数,用于提前停止迭代
# eta0 学习率,决定梯度下降时每次参数变化的幅度
perceptron = Perceptron(fit_intercept=True, n_iter_no_change=40, eta0=0.1, shuffle=True)
perceptron.fit(X_a_train, y_a_train)  
w = perceptron.coef_[0]     # 注意输出的是二维数组,加上[0]后, w=[ 3.09 -4.93]
b = perceptron.intercept_   # b=-2.1
print(w)
print(b)

输出:

[ 3.09 -4.93]
[-2.1]

输入:

# 查看错误分类的样本数
y_a_pred = perceptron.predict(X_a_test)
miss_classified = (y_a_pred != y_a_test).sum()
print("MissClassified: ",miss_classified)

输出:

MissClassified:  0

输入:

# 查看得分
print("Accuracy Score : % .2f" % perceptron.score(X_a_test,y_a_test))

输出:

Accuracy Score :  1.00

输入:

# 可视化分类效果
# 画出数据点,测试集的数据用黑色的外边标记出来
plt.scatter(X_a[:50,0], X_a[:50,1], c='c', label='0')
plt.scatter(X_a[50:100,0], X_a[50:100,1], c='y', label='2')
plt.scatter(X_a_test[:,0], X_a_test[:,1], c='None', edgecolors='k', label='test data')
# 利用w和b绘制分割直线
# 先计算直线最左侧的点的坐标 (x_1,y_1) 和最右侧点的坐标 (x_2,y_2),再通过这两点画出直线
x_1 = min(np.min(X_a[:50,0]), np.min(X_a[50:100,0]))
y_1 = (-b - w[0] * x_1) / w[1]
x_2 = max(np.max(X_a[:50,0]), np.max(X_a[50:100,0]))
y_2 = (-b - w[0] * x_2) / w[1]
plt.plot([x_1, x_2], [y_1, y_2])
plt.title('使用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划分', fontproperties='SimHei')    # fontproperties参数是为了能够显示中文
plt.xlabel('sepal length')
plt.ylabel('sepal width')
plt.legend()        # 显示标签信息
plt.show()

输出:
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51518.html

到了这里,关于sklearn实验1——使用感知器对鸢尾花数据分类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使用决策树对鸢尾花进行分类python

    鸢尾花数据集介绍 target介绍 1:绘制直方图 2.png)] 1: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保存在X_train,y_train,X_test,y_test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2:训练和分类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43)
  • 机器学习之Python使用KNN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

    要求: (1)数据集划分为测试集占20%; (2)n_neighbors=5; (3)评价模型的准确率; (4)使用模型预测未知种类的鸢尾花。 (待预测数据:X1=[[1.5 , 3 , 5.8 , 2.2], [6.2 , 2.9 , 4.3 , 1.3]]) iris数据集有150组,每组4个数据。 第一步:引入所需库 第二步:划分测试集占20% test_size为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40)
  • 【Python】使用Pandas和随机森林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

    我在鼓楼的夜色中 为你唱花香自来 在别处 沉默相遇和期待 飞机飞过 车水马龙的城市 千里之外 不离开 把所有的春天 都揉进了一个清晨 把所有停不下的言语变成秘密 关上了门 莫名的情愫啊 请问 谁来将它带走呢 只好把岁月化成歌 留在山河                      🎵

    2024年04月26日
    浏览(34)
  • 实验三---读取iris数据集中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并对其进行排序、去重、并求出和,累计和,均值,标准差、方差、最大值和最小值。

    1)读取iris数据集中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 2)对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进行排序; 3)对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进行去重; 4)求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的和,以及累计和; 5)求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的均值; 6)求鸢尾花的萼片,花瓣长度的标准差、方差; 7)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60)
  • 机器学习---使用 TensorFlow 构建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波士顿房价和鸢尾花数据集分类

    1. 预测波士顿房价 1.1 导包 最后一行设置了TensorFlow日志的详细程度: tf.logging.DEBUG :最详细的日志级别,用于记录调试信息。 tf.logging.INFO :用于记录一般的信息性消息,比如训练过程中的指标和进度。 tf.logging.WARN :用于记录警告消息,表示可能存在潜在问题,但不会导致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47)
  • 【决策树-鸢尾花分类】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分类与回归算法。它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递归分割,将样本划分为多个类别或者回归值。决策树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树来对数据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对未知样本的预测。 决策树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特征 :从数据集中选择一个最优

    2024年02月15日
    浏览(41)
  • 机器学习——鸢尾花数据集

    鸢尾花数据集即iris iris数据集文件: https://pan.baidu.com/s/1saL_4Q9PbFJluU4htAgFdQ .提取码:1234 数据集包含150个样本(数据集的行) 数据集包含4个属性(数据集的列):Sepal Length,Sepal Width,Petal Length,Petal Width:‘feature_names’ 利用numpy.ndarray存储这150x4的数据:‘data’ 分类标签取

    2023年04月08日
    浏览(37)
  • 【主成分分析(PCA)- 鸢尾花】

    在现代数据科学中,维度灾难常常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一大难题。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数据降维技术,它通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新的低维空间,保留最重要的信息,从而使得数据分析更加高效。本博客将详细介绍PCA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如何使用Python中的skl

    2024年02月15日
    浏览(77)
  • Python基于Pytorch Transformer实现对iris鸢尾花的分类预测,分别使用CPU和GPU训练

    iris数据集是机器学习中一个经典的数据集,由英国统计学家Ronald Fisher在1936年收集整理而成。该数据集包含了3种不同品种的鸢尾花(Iris Setosa,Iris Versicolour,Iris Virginica)各50个样本,每个样本包含了花萼长度(sepal length)、花萼宽度(sepal width)、花瓣长度(petal length)、花瓣宽度

    2024年02月01日
    浏览(59)
  • 【机器学习】鸢尾花分类-逻辑回归示例

    功能: 这段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逻辑回归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训练,并将训练好的模型保存到文件中。然后,它允许用户输入新的鸢尾花特征数据,使用保存的模型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 步骤概述: 加载数据和预处理: 使用 Scikit-Learn 中的 datasets 模块加载鸢尾花数据

    2024年02月10日
    浏览(4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