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

CFAR检测器主要用于检测背景杂波环境中的雷达目标,常见的均值类CFAR检测器包括单元平均检测器(CA-CFAR)、选择最大检测器(GO-CFAR)、选择最小检测器(SO-CFAR)。

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

CFAR检测器的性能取决于窗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阈值的设置。通常,选择合适的窗口和阈值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测试,以便在各种条件下获得最佳性能。

CFAR检测器将窗口分为三类:参考单元、保护单元和检测单元。

其中参考单元用来估算背景杂波功率值,保护单元用来防止检测单元的能量泄漏到参考单元。

1.CA-CFAR算法

CA-CFAR 是指,在待检测单元两侧各取 N 个参考单元,计算总共2N 个参考单元的平均值,当作背景杂波功率估计值 Zca。所以待检测单元 D 两侧参考单元计算表达式为:

Z c a = ( X + Y ) / 2 = 1 2 N ( ∑ i = 1 N x i + ∑ i = 1 N y i ) Zca = (X+Y)/2=\frac{1}{2N}(\sum_{i=1}^{N}{x_i}+\sum_{i=1}^{N}{y_i}) Zca=(X+Y)/2=2N1i=1Nxi+i=1Nyi
将背景杂波功率估计值 Zca乘以门限乘积因子k,就得到待检测单元D的门限值S。
S = k Z c a = k 2 N ( ∑ i = 1 N x i + ∑ i = 1 N y i ) S=kZca=\frac{k}{2N}(\sum_{i=1}^{N}{x_i}+\sum_{i=1}^{N}{y_i}) S=kZca=2Nki=1Nxi+i=1Nyi

2.SO-CFRA算法

SO-CFAR 是指,对参考单元分别计算其平均值 X 和Y,并选取X 和Y中平均值较小的当作待检测单元D的背景杂波功率估计值 Zso。
Z s o = m i n ( X , Y ) Zso=min(X,Y) Zso=min(X,Y)

X = ∑ i = 1 N x i X=\sum_{i=1}^{N}{x_i} X=i=1Nxi

Y = ∑ i = 1 N y i Y=\sum_{i=1}^{N}{y_i} Y=i=1Nyi

检测门限S可以表示为:
S = k Z s o S=kZso S=kZso

3.GO-CFAR算法

GO-CFAR 是指,对参考单元分别计算其平均值 X 和Y,并选取 X 和Y中平均值较大的当作待检测单元 D 的背景杂波功率估计值 ZGO
Z g o = m a x ( X , Y ) Zgo=max(X,Y) Zgo=max(X,Y)
检测门限S可以表示为:
S = k Z g o S=kZgo S=kZgo

4.仿真对比

在均匀杂波环境、多目标环境和杂波边缘环境中对均值类CFAR检测器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参数设置:

虚警概率 10-4
参考单元 32
保护单元 4
信噪比SNR 20
多目标单元位置 110和120
杂波边缘功率 20dB、30dB

1)均匀背景

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

2)多目标

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

3)杂波边缘环境

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

三种均值类检测器在均匀环境中都可以在第110个距离单元检测出目标,三种检测器的性能基本无差异;

在多目标环境中,可以看到只有SO-CFAR成功将两个目标检测到,而CA-CFAR和GO-CFAR对第110个距离单元的目标漏检。第120个距离单元的目标为信噪比较强的信号,在运算的过程中加入到了参考单元中,使得整个背景杂波功率估计值变高,因此检测门限提高,从而导致了漏检。SO-CFAR检测器采取的策略是选择小的背景功率估计值,所以可以将两个目标都检测到;

在杂波边缘环境中,在第100个距离单位处的目标只有GO-CFAR算法检测成功,CA-CFAR和SO-CFAR均出现了漏检现象,说明GO-CFAR在杂波边缘环境下的虚警能力控制更强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75713.html

clc;
close all;
clear all;
%% 均匀背景噪声(单目标&多目标)
clear
close all;
shape=200;
variance=200;
noise_db=20;
noise_p=10.^(noise_db./10);%噪声的实际功率
show_out=0;
[ xc ] = env_uniform(variance,  shape, noise_db,show_out);% 产生信号

% 多目标
locatsite=[80,110,120];
% SNR1=12;signal1_p=10.^(SNR1./10).*noise_p(1,end);
SNR2=15;signal2_p=10.^(SNR2./10).*noise_p(1,end);
SNR3=18;signal3_p=10.^(SNR3./10).*noise_p(1,end);
% xc(1,locatsite(1))=signal1_p;
xc(1,locatsite(2))=signal2_p;
xc(1,locatsite())=signal3_p;
trgt = zeros(length(locatsite),2);
% trgt(1,:) = [locatsite(1),signal1_p];
trgt(2,:) = [locatsite(2),signal2_p];
trgt(3,:) = [locatsite(3),signal3_p];
%% 算法结果&图谱显示
N=32;
pro_N=4;
PAD=10^(-4); % 虚警概率

% xc为信号;pro_N为保护单元;PAD为虚警概率
% XT为CFAR的检测门限
[ XT_CA ] = cfar_ac( abs(xc), N, pro_N, PAD);%计算CACFAR
[ XT_GO ] = cfar_go( abs(xc), N, pro_N, PAD);%计算CACFAR
[ XT_SO ] = cfar_so( abs(xc), N, pro_N, PAD);%计算CACFAR

plotNum=20;
markersize=5;
LineWidth=1.25;
len=length(xc);
figure;
plot(10.*log(abs(xc))./log(10),'LineWidth',LineWidth),hold on;
plot(10.*log(abs(XT_CA))./log(10),'g-+','MarkerIndices',1:plotNum:len),hold on;
plot(10.*log(abs(XT_GO))./log(10),'r-*','MarkerIndices',30:plotNum:len),hold on;
plot(10.*log(abs(XT_SO))./log(10),'b-^','MarkerIndices',60:plotNum:len),hold on;
trgtFlag = exist('trgt','var') ;
if trgtFlag%有无目标点
    plot(trgt(:,1),10.*log(abs(trgt(:,2)))./log(10),'s','Color',[1 0 1],'MarkerSize',markersize),hold on;
end
title('CA-GO-SO-CFAR处理效果图');
xlabel('频谱单元');ylabel('幅度/dB');
legend('信号','CA-CFAR','GO-CFAR','SO-CFAR','目标点','Location','SouthEast');

% 均匀背景
function [ xc ] = env_uniform(variance,  shape, power_db, show_out)
if (nargin==3)
    show_out=0;
end
c=10^(power_db/10);     % 这里是幅度——功率,实际的噪声功率
xc=c + random('Normal',0,variance,1,shape);%产生一个正态分布/高斯分布的噪声,期望为0,标准差为200,1*200的矩阵
if show_out==1
    figure;plot(10.*log(abs(xc))./log(10));
end
end

% 杂波背景
function [ xc ] = env_edge(variance,  shape, power_db, show_out)
if (nargin==3)
    show_out=0;
end
c=10.^(power_db./10);               % 这里是幅度——功率
xc=random('Normal',0,variance,1,shape(1,end)); % 正常分布 期望为0 方差为200 1*2矩阵
xc(1,1:end)=xc(1,1:end)+c(1,1);% 前面20
index=1;
for i=1:length(power_db)
    xc(1,index:shape(1,i))=xc(1,index:shape(1,i)).*c(1,i)./c(1,1);
    index=shape(1,i)+1;
end
if show_out==1
    figure;plot(20.*log(abs(xc))./log(10));
end
end

到了这里,关于毫米波雷达系列 | 传统CFAR检测(均值类)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最全的整理:毫米波雷达在检测、分割、深度估计等多个方向的近期工作及简要介绍

    在之前,我已经有介绍过毫米波雷达在2D视觉任务上的一些经典网络[自动驾驶中雷达与相机融合的目标检测工作(多模态目标检测)整理 - Naca yu的文章 - 知乎],总结概括而言,其本质上都是对视觉任务的一种提升和辅助,主要的工作在于如何较好地在FOV视角中融合两种模态

    2024年02月10日
    浏览(28)
  • 国内首门3D毫米波&4D毫米波雷达理论实战路线来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毫米波雷达首次前装量产上车起,已经经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大潮来袭,主机厂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在辅助驾驶领域,不管是入门级L2,还是高阶NOA,毫米波雷达的单车搭载数量均显著提升。据研究数据显示

    2024年03月19日
    浏览(34)
  • 【TI毫米波雷达笔记】MMwave毫米波雷达API配置及驱动(以IWR6843AOP为例)

    【TI毫米波雷达】MMwave毫米波雷达API配置及驱动(以IWR6843AOP为例) MMWave API(位置处于BSS)可以被DSS和MSS调用 通过Mailbox进行数据通信 毫米波雷达接口 首先搞清楚 mmwave时雷达射频整体 每秒发送很多frame(帧) frame下面有chirp 比如96个chirp 所以当发送开始时 会连续发送96个chi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35)
  • 毫米波雷达实时采集教

    https://www.cnblogs.com/dhyc/p/10510876.html 毫米波雷达实时采集教程---- 雷达资料分享——RSP1 多普勒雷达开发套件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34)
  • 4D毫米波雷达和3D雷达、激光雷达全面对比

              众所周知,传统3D毫米波雷达存在如下性能缺陷:         1)静止目标和地物杂波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2) 横穿车辆和行人多普勒为零或很低,难以检测;         3) 高处物体和地面目标不能区分,容易造成误刹,影响安全性;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38)
  • 毫米波雷达:从 3D 走向 4D

    2024年01月02日
    浏览(48)
  • 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校准问题(1)

        任何精密的传感器都需要进行校准,校准的目的在于使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车载毫米波雷达作为一个车规级的可能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传感器,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车载毫米波雷达(或者说任何传感器)的校准这个话题很大,涉及的东西有很多,想要详

    2023年04月21日
    浏览(50)
  • 【Apollo】自动驾驶感知——毫米波雷达

    作者简介: 辭七七,目前大一,正在学习C/C++,Java,Python等 作者主页: 七七的个人主页 文章收录专栏: 七七的闲谈 欢迎大家点赞 👍 收藏 ⭐ 加关注哦!💖💖 本文用于投稿于星火培训:报名链接 毫米波雷达分类毫米波雷达的信号频段毫米波雷达工作原理车载毫米波雷达

    2024年02月12日
    浏览(37)
  • 毫米波雷达的硬件架构与射频前端

        本篇博文梳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系统构成,特别地,对其射频前端各部件做细节性的原理说明。本篇博文会基于对这方面知识理解的加深以及读者的反馈长期更新内容和所附资料,有不当之处或有其它有益的参考资料可以在评论区给出,我们一起维护,我会定期完善。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28)
  • 综述:自动驾驶中的 4D 毫米波雷达

    论文链接:《4D Millimeter-Wave Radar in Autonomous Driving: A Survey》 4D 毫米波 (mmWave) 雷达能够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角、仰角和速度,引起了自动驾驶领域的极大兴趣。这归因于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健性以及出色的速度和高度测量能力。 然而,尽管与其传感理论和应用相关的研究迅

    2024年01月18日
    浏览(3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