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互联网产品之美》。
4个核心思想
1、强调面对面的沟通,也就是说沟通很重要,任何人的相互交流胜于任何流程和工具;
2、要把精力集中在可执行的程序上,可以运行的产品胜于综合性文档,也就是强调了原型、模型、演示等的重要性;
3、团队合作和团队激励,合作胜于谈判,敏捷开发能将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等全部团队成员融合成一个整体,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
4、团队成员要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适应变化胜于按部就班,敏捷开发的特点就是快速,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这点非常重要。
敏捷设计强调的是团队成员的高度参与,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统一认识,把团队的目标变成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并得到每个团队成员的认同,
形成高度的凝聚力,以达到群策群力、高效协作的效果。
在敏捷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高度细化的文档,成员之间交互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面对面沟通,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协作关系促进了这种沟通,
并使得消息有效传达。
上面几段话,总体比较靠谱,文档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下面是自己的3点看法:
1、老外提出的很多概念、想法,可能是有一定的适用场景,也有可能是到了国内就“水土不服”,因为国内极度强调效率等特色化的东西。
懂得自然都懂。
我所经历学习到的:UML统一建模语言、敏捷开发、领域驱动设计、单元测试(国内普遍都是“伪”单元测试)。
概念都挺好,就是难以落地。
2、敏捷开发
国内存在非常推崇敏捷开发的人群,也有很多相关书籍和实际。
在xx厂xx团队期间,有幸参与了“敏捷开发”模式。
总的观点:“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其实,很难见到全新的事物和方法论,通常只是名字不同,但内涵其实都差不太多。
比如,敏捷开发的特有实践:早会、晚会、看板、认领工作和工时、master角色。
存在不接地气或者无法“普试”的做法。
1)、快速开发、快速上线。
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上游人群对“敏捷开发”的直观认识,就是:我提出一个需求,你们赶紧开发,赶紧上线。
单方面强调,加班加点干活。
“敏捷开发”成了让下游加班干活,快速出成果,廉价劳动力的借口和幌子。
2、早会和晚会
对于很多场景来说,会开多了,没啥意思,除了浪费时间。
1天大概就8小时,除去开会,进度不会那么明显。
频繁的开会,哪有这么快的进度更新。
如果跨部门、跨项目或者人员较多时,每个人的节奏根本就不同,比如上班下班时间点。
3)、看板
需求方或者大家之间,对别人的工作,根本没那么在乎。
如果是需求方和进度管理有需要,直接1个在线Excel表格或wiki页面即可。
纸质看板,写纸条、描述任务、贴纸条,已经过时啦。
通常来说,老板要的是:总的进度计划、里程碑节点、好的结果,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任务细节没那个功夫关注。
结果优先。
4)、认领工作和工时
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每个成员的定位角色,就决定了每个人该干嘛。
认领工作适用于自组织的情况?什么场景合适呢?
5)、master角色
一般不就是组长、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人担任么?
做的事情有啥本质区别吗?
还是说只是形式不同,名称不同?
3、事物发展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事物生长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和土壤。
只吹好处,不讲环境,是无法落地的,最终只是形式而已。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92815.html
中国的制度、人文环境、行业特点,都需要考虑,否则容易变了味,甚至成了相关人群的单方面道具。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92815.html
到了这里,关于敏捷设计的的4个核心思想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