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基本雷达方程的推导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雷达原理】基本雷达方程的推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一、研究目的

雷达方程定量地描述了作用距离与雷达参数及目标特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雷达方程主要有以下作用:
(1)根据雷达参数来估算雷达的作用距离;
(2)根据雷达的威力范围来估算雷达的发射功率;
(3)分析雷达参数对雷达作用距离的影响,这对雷达系统设计中正确地选择系统参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推导过程

设雷达发射功率为 P t P_{t} Pt,当采用全向辐射天线时,与雷达的距离为 R 1 R_{1} R1 处任意点的功率密度 S 1 S_{1} S1为雷达的发射功率 P t P_{t} Pt 与球的表面积 4 π R 1 2 4πR_{1}^2 4πR12 之比,即:
S 1 = P t 4 π R 1 2 ( 2 − 1 ) S_{1}=\frac{P_{t}}{4πR_{1}^2} (2-1) S1=4πR12Pt21
功率密度的单位为 W / m 2 W/m^2 W/m2

为了增加在某一方向上的辐射功率密度,雷达通常采用方向性天线。因此,在自由空间中,在雷达天线增益为 G t G_{t} Gt 的辐射方向上,距离雷达天线为 R 1 R_{1} R1 的目标所在位置的功率密度为:
S 1 ′ = S 1 G t = P t G t 4 π R 1 2 ( 2 − 2 ) S'_{1}=S_{1}G_{t}=\frac{P_{t}G_{t}}{4πR_{1}^2} (2-2) S1=S1Gt=4πR12PtGt22
目标受到电磁波的照射,因其散射特性将产生散射回波。散射功率的大小显然和目标所在点的发射功率密度 S 1 ′ S'_{1} S1 及目标的散射特性有关。用目标的散射截面积 σ σ σ (其量纲是面积)来表征其散射特性。

若假定目标可将接收到的回波能量无损耗地辐射出来,就可以得到目标的散射功率(二次辐射功率)为:
P 2 = S 1 ′ σ = P t G t σ 4 π R 1 2 ( 2 − 3 ) P_{2}=S'_{1}σ=\frac{P_{t}G_{t}σ}{4πR_{1}^2}(2-3) P2=S1σ=4πR12PtGtσ23
假设目标的散射回波全向辐射,接收天线与目标的距离为 R 2 R_{2} R2 ,则接收天线处的回波功率密度为:
S 2 = P 2 4 π R 2 2 = P t G t σ ( 4 π ) 2 R 1 2 R 2 2 ( 2 − 4 ) S_{2}=\frac{P_{2}}{4πR_{2}^2} =\frac{P_{t}G_{t}σ}{(4π)^2R_{1}^2R_{2}^2}(2-4) S2=4πR22P2=(4π)2R12R22PtGtσ24
若雷达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为 A r A_{r} Ar,天线增益 G r G_{r} Gr 和有效面积之间 A r A_{r} Ar 的关系为:
A r = G r λ 2 4 π ( 2 − 5 ) A_{r}=\frac{G_{r}λ^2}{4π}(2-5) Ar=4πGrλ225
则接收天线处回波的功率为:
P r = A r S 2 = P t G t σ A r ( 4 π ) 2 R 1 2 R 2 2 = P t G t G r σ λ 2 ( 4 π ) 3 R 1 2 R 2 2 ( 2 − 6 ) P_{r}=A_{r}S_{2}=\frac{P_{t}G_{t}σA_{r}}{(4π)^2R_{1}^2R_{2}^2}=\frac{P_{t}G_{t}G_{r}σλ^2}{(4π)^3R_{1}^2R_{2}^2}(2-6) Pr=ArS2=(4π)2R12R22PtGtσAr=(4π)3R12R22PtGtGrσλ226
单基地脉冲雷达通常采用收发共用天线,则令 G t = G r = G G_{t}=G_{r}=G Gt=Gr=G R 1 = R 2 = R R_{1}=R_{2}=R R1=R2=R,将其代入上式有:
P r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R 4 ( 2 − 7 ) P_{r}=\frac{P_{t}G^2λ^2σ}{(4π)^3R^4}(2-7) Pr=(4π)3R4PtG2λ2σ27
式(2-7)为常用的基本雷达方程的一种形式,可以看出,接收的回波功率 P r P_{r} Pr 与目标的距离 R R R 的四次方成反比,这是因为在一次雷达中,雷达波的能量衰减很大(其传播距离为 2 R 2R 2R )。只有当接收到的功率 P r P_{r} Pr 大于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 S m i n S_{min} Smin 时,雷达才能可靠地发现目标。

所以,当 P r P_{r} Pr 正好等于 S m i n S_{min} Smin 时,就可得到雷达检测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 R m a x R_{max} Rmax 。因为超过这个距离,接收的信号功率进一步减小,就不能可靠地检测到目标。
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P r = S m i n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R m a x 4 ( 2 − 8 ) P_{r}=S_{min}=\frac{P_{t}G^2λ^2σ}{(4π)^3R_{max}^4}(2-8) Pr=Smin=(4π)3Rmax4PtG2λ2σ28
上述雷达方程虽然给出了作用距离和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但因未考虑设备的实际损耗和环境因素,而且方程中还有两个不可能准确预定的量:目标有效反射面积 σ σ σ 和最小可检测信号 S m i n S_{min} Smin ,因此它常作为一个估算公式,用来考察雷达各参数对作用距离影响的程度。

在实际情况中,雷达接收的回波信号总会受接收机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影响。为了描述这种影响,通常引入噪声系数这一概念。接收机的噪声系数 F F F 为:
F = N 0 N i G a = S i / N i S i G a / N o = ( S N R ) i ( S N R ) o ( 2 − 9 ) F=\frac{N_{0}}{N_{i}G_{a}}=\frac{S_{i}/N_{i}}{S_{i}G_{a}/N_{o}}=\frac{(SNR)_{i}}{(SNR)_{o}}(2-9) F=NiGaN0=SiGa/NoSi/Ni=(SNR)o(SNR)i29
其中, N 0 N_{0} N0 为实际接收机的输出噪声功率, N i N_{i} Ni 为接收机的输入噪声功率, G a G_{a} Ga 为接收机的增益。
进一步有:
( S N R ) i = S i N i = F ( S N R ) o ( 2 − 10 ) (SNR)_{i}=\frac{S_{i}}{N_{i}}=F(SNR)_{o}(2-10) (SNR)i=NiSi=F(SNR)o210
由于接收机输入噪声功率为 N i = k T 0 B N_{i}=kT_{0}B Ni=kT0B k k k 为玻尔兹曼常数, T 0 T_{0} T0 为标准室温,B为接收机带宽),代入上式,则输入端信号的功率为:
S i = k T 0 B F ( S N R ) o ( 2 − 11 ) S_{i}=kT_{0}BF(SNR)_{o}(2-11) Si=kT0BF(SNR)o211
若雷达的检测门限设置为最小输出信噪比 ( S N R ) o (SNR)_{o} (SNR)o,则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为:
S m i n = k T 0 B F ( S N R ) o m i n ( 2 − 12 ) S_{min}=kT_{0}BF(SNR)_{omin}(2-12) Smin=kT0BF(SNR)omin212
将上式代入基本雷达方程中,并用 L L L 表示雷达各部分的总损耗,可得到:
( S N R ) o m i n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k T 0 B F L R m a x 4 ( 2 − 13 ) (SNR)_{omin}=\frac{P_{t}G^2λ^2σ}{(4π)^3kT_{0}BFLR_{max}^4}(2-13) (SNR)omin=(4π)3kT0BFLRmax4PtG2λ2σ213
即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方程为:
R m a x 4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k T 0 B F L ( S N R ) o m i n ( 2 − 14 ) R_{max}^4=\frac{P_{t}G^2λ^2σ}{(4π)^3kT_{0}BFL(SNR)_{omin}}(2-14) Rmax4=(4π)3kT0BFL(SNR)ominPtG2λ2σ214
式(2-13)和式(2-14)是雷达方程的两种基本形式。在早期雷达中,通常用各类显示器来观察和检测目标信号,所以称所需的 ( S N R ) o m i n (SNR)_{omin} (SNR)omin 为识别系数或可见度因子M。现代雷达则用建立在统计检测理论基础上的统计判决方法来实现信号检测,检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又称为检测因子(Detectability Factor) D 0 D_{0} D0,即 D 0 = ( S N R ) o m i n D_{0}=(SNR)_{omin} D0=(SNR)omin D 0 D_{0} D0 就是满足所需检测性能(即检测概率为 P d P_{d} Pd 和虚警概率为 P f a P_{fa} Pfa )时,在检波器输入端单个脉冲所需要达到的最小信噪比,也经常表示为 D 0 ( 1 ) D_{0}(1) D0(1)

当用信号的能量 E t = P t τ E_{t}=P_{t}τ Et=Ptτ 来代替脉冲功率 P t P_{t} Pt,用检测因子 D 0 D_{0} D0 代替 ( S N R ) o m i n (SNR)_{omin} (SNR)omin,并在雷达作用距离方程中增加带宽校正因子 C B C_{B} CB,代入式(2-14),则有:
R m a x 4 = P t τ G 2 λ 2 σ ( 4 π ) 3 k T 0 F L D 0 C B ( 2 − 15 ) R_{max}^4=\frac{P_{t}τG^2λ^2σ}{(4π)^3kT_{0}FLD_{0}C_{B}}(2-15) Rmax4=(4π)3kT0FLD0CBPtτG2λ2σ215
其中,时宽带宽积约等于1,即 τ ≈ 1 B τ≈\frac{1}{B} τB1;带宽校正因子 C B ≥ 1 C_{B}≥1 CB1,表示接收机带宽失配所带来的信噪比损耗,匹配时 C B = 1 C_{B}=1 CB=1

1、基本雷达方程常用的表达形式

(1)
P r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R 4 P_{r}=\frac{P_{t}G^2λ^2σ}{(4π)^3R^4} Pr=(4π)3R4PtG2λ2σ
(2)
( S N R ) o m i n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k T 0 B F L R m a x 4 (SNR)_{omin}=\frac{P_{t}G^2λ^2σ}{(4π)^3kT_{0}BFLR_{max}^4} (SNR)omin=(4π)3kT0BFLRmax4PtG2λ2σ
或者
R m a x 4 = P t G 2 λ 2 σ ( 4 π ) 3 k T 0 B F L ( S N R ) o m i n R_{max}^4=\frac{P_{t}G^2λ^2σ}{(4π)^3kT_{0}BFL(SNR)_{omin}} Rmax4=(4π)3kT0BFL(SNR)ominPtG2λ2σ
(3)
R m a x 4 = P t τ G 2 λ 2 σ ( 4 π ) 3 k T 0 F L D 0 C B R_{max}^4=\frac{P_{t}τG^2λ^2σ}{(4π)^3kT_{0}FLD_{0}C_{B}} Rmax4=(4π)3kT0FLD0CBPtτG2λ2σ

2、计算案例

3、仿真代码

计算不同RCS时,雷达作用距离与信噪比的关系,并绘制曲线。
【雷达原理】基本雷达方程的推导

clc;
clear;
close all;

%% 雷达基本参数
Pt = 150;                   % 单位:W
f0 = 10e9;                  % 单位:GHz
G = 30;                     % 单位:dB
sigma = [0.01,1,5];         % 单位:m2
B = 20;                     % 单位:MHz
F = 3;                      % 单位:dB
L = 6;                      % 单位:dB
Range = (2000:10:10000);       % 单位:m

%% 计算不同RCS时,雷达的作用距离R与信噪比SNR之间的关系,并绘制曲线
SNR = zeros(3,length(Range));
for ii = 1:3
    SNR(ii,:) = Basic_radarEq(Pt,f0,G,sigma(ii),B,F,L,Range);
end
figure;
hold on;
plot(Range,SNR(1,:),'r-');
plot(Range,SNR(2,:),'b-');
plot(Range,SNR(3,:),'m-');
xlabel('距离/m');ylabel('SNR/dB');
legend('RCS=0.01','RCS=1','RCS=5');
function SNR = Basic_radarEq(Pt,f0,G,sigma,B,F,L,Range)
% ---------------- 基本雷达方程(2-13)的计算 -------------- %
% Copyright By ZhangZhiZhao
% Date:2023年6月24日

% 输入:
%       Pt:峰值功率
%       f0:发射信号载频
%       G:天线增益
%       sigma:目标截面积(RCS)
%       B:信号带宽
%       F:噪声系数
%       L:系统损耗
%       Range:雷达作用距离
% 输出:
%       SNR:信噪比
c = physconst('LightSpeed');    % 光速
k = physconst('Boltzmann');     % 玻尔兹曼常数
T0 = 290;                       % 标准室温(K)
Lambda = c/f0;                  % 信号波长

% 将雷达方程中参数的单位均转化为dB
temp1 = 10*log10(Pt*Lambda^2*sigma)+2*G;
temp2 = 10*log10((4*pi)^3*k*T0*B)+F+L+40*log10(Range);
SNR = temp1-temp2;

end

参考文献

[1]陈伯孝, 等.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9.
[2]丁鹭飞, 耿富录. 雷达原理(第三版)[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3.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98701.html

到了这里,关于【雷达原理】基本雷达方程的推导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浅谈牛顿-欧拉方程及其推导

    最近阅读课题论文时看到采用牛顿-欧拉方程来建立动力学方程,尝试系统学习一下这一知识,发现网上资源推导说明不清晰不利于新手入门理解,此文用于记录推导过程以加深理解。 若文中出现错误或误导内容,欢迎指正! 描述刚体的力学变化和运动过程有很多种方法,例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36)
  • 一维热传导方程的推导

    考虑一根具有定横截面积 A A A 的杆,其方向为 x x x 轴的方向(由 x = 0 x=0 x = 0 至 x = L x=L x = L ),如图1所示。 设单位体积的热能量为未知变量,叫做热能密度: e ( x , t ) e(x,t) e ( x , t ) 。 假设通过截面的热量是恒定的,杆是一维的。做到这一点的最简单方法是将杆的侧面完

    2024年02月15日
    浏览(42)
  • 【数学建模】常用微分方程模型 + 详细手写公式推导 + Matlab代码实现

    微分方程基本概念 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常用模型(人口增长模型、传染病模型) 2022.06.19 微分方程,是指含有未知函数及其导数的关系式。解微分方程就是找出未知函数。 微分方程是伴随着微积分学一起发展起来的。微积分学的奠基人Newton和Leibniz的著作中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64)
  • 空间解析几何:圆柱面一般式方程的推导——已知中轴线和半径

            本文主要针对在已知 中轴线 和 半径 r的情况下(其中 为中轴线上的已知一点)如何来求解圆柱面方程做出详细解答。   1. 圆柱面模型 的 建立 :   Step 1 :假设点P 为待求圆柱面上的任意一点,由于点P到直线q的垂直距离PM为r,即 ,其中 ,点M为直线q上一点, 。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40)
  • 【自驾旅游】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自驾游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目录 一、整体目录(示范): 文档含项目技术介绍、E-R图、数据字典、项目功能介绍与截图等 二、运行截图 三、代码部分(示范): 四、数据库表(示范): 数据库表有注释,可以导出数据字典及更新数据库时间,欢迎交流学习 五、主要技术介绍: 六、项目调试学习(点击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37)
  • 《高等数学》:推导第七版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的“利用曲面的参数方程求曲面的面积“

    如果曲面   S   ,S, S 由参数方程: { x = x ( u , v ) , y = y ( u , v ) , z = z ( u , v ) ( u , v ) ∈ D begin{cases}x=x(u,v), \\\\ y=y(u,v), \\\\ z=z(u,v)end{cases} quad (u,v) in Dquad ⎩ ⎪ ⎨ ⎪ ⎧ ​ x = x ( u , v ) , y = y ( u , v ) , z = z ( u , v ) ​ ( u , v ) ∈ D 给出,其中   D   ,D, D 是一个平面有界闭区域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50)
  • 【雷达】接收和去噪L波段雷达接收到的信号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 欢迎来到本博客 ❤️❤️💥💥 🏆博主优势: 🌞🌞🌞 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 座右铭: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 本文目录如下: 🎁🎁🎁 目录 💥1 概述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4 Matlab代码实现 L波段雷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39)
  • 人工智能基础_机器学习006_有监督机器学习_正规方程的公式推导_最小二乘法_凸函数的判定---人工智能工作笔记0046

    我们来看一下公式的推导这部分比较难一些, 首先要记住公式,这个公式,不用自己理解,知道怎么用就行, 比如这个(mA)T 这个转置的关系要知道 然后我们看这个符号就是求X的导数,X导数的转置除以X的导数,就得到单位矩阵, 可以看到下面也是,各种X的导数,然后计算,得到对应的矩阵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52)
  • 【Spring Boot】缓存预热与缓存清除--原理、作用和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讲解两个与缓存相关的重要概念: 缓存预热 和 缓存清除 。 我们将了解缓存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缓存预热和缓存清除的原理、作用和目的。 缓存是一种数据存储技术,用于存储经常访问的数据,以便在需要时快速获取 。通过缓存数据,可以 减

    2023年04月21日
    浏览(53)
  • 自动驾驶感知——激光雷达基本概念|激光雷达点云|激光雷达的标定

    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 的雷达系统 激光波段位于0.5μm-10μm,以光电探测器为接收器件,以光学望远镜为天线。 特点 • 角分辨率、距离分辨率高 • 抗干扰能力强 • 三维坐标、反射率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4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