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方交会
1.1 定义
已知 A, B 平面坐标,在已知点 A, B 分别瞄准未知点 P,从而求出点 P 平面坐标
1.2 分类
-角度前方交会-
通过观测角 A 和 B 求出点 P 坐标的定位方法
-方位角前方交会-
通过观测方位角 和 求出点 P 坐标的定位方法
1.3 定位精度
点P的精度为
可见,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有效途径为
1、提高方位角观测精度,即减小 mα ;
2、P 点离 A、B 两点不能太远,即减小 AP 和 BP;
3、角 P 最好接近90度,即 sinP 的绝对值尽量大。
2. 后方交会
2.1 定义
已知 A、B 的平面坐标,在未知点 P分别瞄准已知点 A, B,从而求出点 P 平面坐标
2.2 方法
已知 A、B、C三点的坐标,通过测量两个角度 α、β(γ是优角α+β所对的劣角),即可求出这三个角度顶点 P 的坐标。
危险圆:
点 P 在三角形 ABC 的外接圆上时,α,β,γ 将保持不变。如此一来,点 P 的坐标将有无穷个——外接圆上的任意一点均可以是点 P。此时,使用计算公式计算点 P 坐标时,可能会因为除以零而得到无效解。
综上,点 P 靠近外接圆时,很小的观测误差都会引起点 P 位置的较大偏差。因此,称三角形 ABC 的外接圆为危险圆。后方交会时,应避免点 P 离危险圆很近。
3. 侧方交会
已知 A、B 的平面坐标,在某个已知点 A 分别瞄准 B, P,从而求出点 P 平面坐标
4. 空间后方交会
我们可以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及其在像片上的像点,通过空间后方交会的方法来获得摄影测量像片的6个外方位元素。
4.1 原理
共线条件方程
其中,为某控制点对应像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某控制点对应像点在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的坐标;为待求的外方位线元素,为待求的外方位角元素对应的旋转矩阵(方向余弦矩阵)。
4.2 控制点
由 4.1 可知,一个地面控制点可以列出2个共线方程,单张像片具有6个外方位元素,因此对于一张航片,我们需要至少3个控制点来解算外方位元素。
4.3 matlab解算过程
代码如下
% 利用间接平差进行空间后方交会,计算外方位元素
clear;clc;
%读取数据
xx=xlsread('空间后方交会已知点坐标.xlsx',1,'B3:B6'); %mm
yy=xlsread('空间后方交会已知点坐标.xlsx',1,'C3:C6'); %mm
XX=xlsread('空间后方交会已知点坐标.xlsx',1,'D3:D6'); %m
YY=xlsread('空间后方交会已知点坐标.xlsx',1,'E3:E6'); %m
ZZ=xlsread('空间后方交会已知点坐标.xlsx',1,'F3:F6'); %m
%已知参数
ff=153.24; %焦距(mm)
xxo=0; %mm
yyo=0; %mm
mb=40000; %航摄比例尺
%框标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
xx=xx-xxo;
yy=yy-yyo;
%根据共线方程求间接平差 系数矩阵B 和 常数阵l
syms ph ka om Xs Ys Zs X Y Z f x y
% %旋转矩阵参数
Rph=[cos(ph) 0 -sin(ph);0 1 0;sin(ph) 0 cos(ph)];
Rom=[1 0 0;0 cos(om) -sin(om);0 sin(om) cos(om)];
Rka=[cos(ka) -sin(ka) 0;sin(ka) cos(ka) 0;0 0 1];
R=Rph*Rom*Rka;
a1=R(1,1);a2=R(1,2);a3=R(1,3);
b1=R(2,1);b2=R(2,2);b3=R(2,3);
c1=R(3,1);c2=R(3,2);c3=R(3,3);
% %泰勒展开常数项
x0=-f*(a1*(X-Xs)+b1*(Y-Ys)+c1*(Z-Zs))./(a3*(X-Xs)+b3*(Y-Ys)+c3*(Z-Zs));
y0=-f*(a2*(X-Xs)+b2*(Y-Ys)+c2*(Z-Zs))./(a3*(X-Xs)+b3*(Y-Ys)+c3*(Z-Zs));
% %系数阵B
bx_ph=diff(x0,ph);
bx_om=diff(x0,om);
bx_ka=diff(x0,ka);
bx_Xs=diff(x0,Xs);
bx_Ys=diff(x0,Ys);
bx_Zs=diff(x0,Zs);
by_ph=diff(y0,ph);
by_om=diff(y0,om);
by_ka=diff(y0,ka);
by_Xs=diff(y0,Xs);
by_Ys=diff(y0,Ys);
by_Zs=diff(y0,Zs);
b=[ bx_ph,bx_om,bx_ka,bx_Xs,bx_Ys,bx_Zs;
by_ph,by_om,by_ka,by_Xs,by_Ys,by_Zs];
% %常数阵l
l=[x-x0;y-y0];
% %赋值常数:X Y Z f x y
B=[];
L=[];
for i=1:4 %4个已知点数据
bb=subs(b,[f,x,y,X,Y,Z],[ff,xx(i),yy(i),XX(i),YY(i),ZZ(i)]);
B=[B;bb];
ll=subs(l,[f,x,y,X,Y,Z],[ff,xx(i),yy(i),XX(i),YY(i),ZZ(i)]);
L=[L;ll];
end
%% 平差
%初始化 ph ka om Xs Ys Zs
phi=0;
omega=0;
kappa=0;
XXs=mean(XX);
YYs=mean(YY);
ZZs=mean(ZZ); %单位m 已知数据为大地坐标,因此不用航高作为Z初始值
%迭代平差
x_hat=[0,0,0,mean(XX),mean(YY),mean(ZZ)];
times=0; %迭代次数
v_max=10;%改正数最大值
while(v_max>=1e-6)
B0=double(subs(B,[ph,om,ka,Xs,Ys,Zs],[phi,omega,kappa,XXs,YYs,ZZs]));
L0=double(subs(L,[ph,om,ka,Xs,Ys,Zs],[phi,omega,kappa,XXs,YYs,ZZs]));
%平差
dx=(B0'*B0)\(B0'*L0); %等精度观测,权阵P为单位阵I
x_hat=x_hat+dx;
%迭代参数计算
v_max=max(abs(dx));
times=times+1
%下次迭代自变量
phi=x_hat(1);
omega=x_hat(2);
kappa=x_hat(3);
XXs=x_hat(4);
YYs=x_hat(5);
ZZs=x_hat(6);
end
%验证结果
disp('检验计算:')
L0=double(subs(L,[ph,om,ka,Xs,Ys,Zs],[phi,omega,kappa,XXs,YYs,ZZs]))
%输出参数
disp('外方位元素平差值:')
phi %弧度
omega %弧度
kappa %弧度
XXs %米
YYs %米
ZZs %米
%精度评定
disp('精度评定:')
disp('参数平差值方差阵:')
V=B0*dx-L0;
r=8-3;%多余观测数
sigma0=(V'*V)/r; %单位权方差
format short
Dxx=sigma0*inv(B0'*B0) %参数平差值方差阵
代码中待解算的原始数据为四个控制点的框标坐标和地面坐标。
5. 空间前方交会
已知值:内方位元素,以及通过空间后方交会求出的外方位元素;某个立体像对左右片的像点坐标
立体像对空间前方交会待求量:立体像对的对应点在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A
5.1 原理
5.2 计算步骤
1. 利用外方位角元素计算左右像片的旋转矩阵
2. 利用外方位线元素计算左右像片构成的摄影基线分量
3. 逐点计算各像点的像空间辅助坐标
4. 逐点计算各像点的投影系数
5. 逐点计算各像点的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的坐标
另,同名光线不可能在空间完全相交,为确保空间光线的坐标之差仅在Y方向,最后只需对Y1和Y2取平均(上下视差),即,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98966.html
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498966.html
到了这里,关于摄影测量(tip1):空间前方交会与空间后方交会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