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计算机网络名词
网络基础
1、电路交换:在通信开始前,通信双方要在网络上建立专属信道来发送数据,信道至少会持续到通信结束才会断开。
2、包交换:又叫做分组交换,是将数据分为多个消息块(即数据包),再通过网络对每个数据块进行单独传输选路。
3、网络协议:为在网络中传输数据而对数据定义的一系列标准或规则。
4、协议栈:网络协议的具体定义或具体实现。
5、万维网( WWW ):可以通过 URL 地址进行定义、通过 HTTP/HTTPS 协议建立连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网页资源空间。
6、局域网( LAN ):在一个有限区域内实现终端设备互联的网络。
7、城域网( MAN ):规模大于局域网,覆盖区域小到一个方圆数千米的大型园区,大到一个城市圈的网络。
8、广域网( WAN ):跨越大范围地理区域建立连接的网络。
9、互联网( Internet ):通过各种互联网协议为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设备建立互联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
10、物联网( IoT ):通过内置电子芯片的方式,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实现多元设备间信息交互的网络。
11、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通过互联网为计算机和其它设备提供处理资源共享的网络。
12、大数据( Big Data ):通过汇总的计算资源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预测结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13、SDN :指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并通过提升网络编程能能力,使网络管理方式更优。
14、数据平面/转发平面:指网络设备中与判断如何转发数据和执行数据转发相关的部分。
15、控制平面:指网络设备中与控制设备完成转发工作的相关部分。
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一种安装在智能设备上,为操作智能设备消除硬件差异,并为程序提供可移植性的软件平台。
2、图形用户界面( GUI ):指用户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过点击图标等可视化图形来完成设备操作的软件界面。
3、命令行界面( CLI ):指用户需要通过输入文本命令来完成设备操作的软件界面。
4、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也叫做内存。安装在数通设备上与安装在计算机中的作用相同,即用于存储临时文件,断电内容消失。
5、Flash :安装在数通设备上,与计算机硬盘的功能类似,用来存放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大量文件。
6、NVRAM :非易失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用来保存数通设备的启动配置文件,断电不会消失。
7、Console 接口:即控制台接口,通过 Console 线缆连接自己的终端和数通设备的 Console 接口,使用终端模拟软件对数通设备进行本地管理访问。
网络协议
1、OSI 模型:为规范和定义通信网络,将通信功能按照逻辑分为不同功能层级的概念模型,分为 7 层。
2、TCP/IP 模型:也叫做互联网协议栈,是目前互联网所使用的通信模型,由 TCP 协议和 IP 协议的规范发展而来,分为 4 层。
3、应用层:指 OSI 模型的第 7 层,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4 层,是离用户最近的一层,用户通过应用软件和这一层进行交互。理论上,在 TCP/IP 模型中,应用层也包含了 OSI 模型中的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功能。但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实用性不强,应用层在两种模型中区别不大。
4、传输层:指 OSI 模型的第 4 层,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3 层,在两个模型中区别不大,负责规范数据传输的功能和流程。
5、网络层:指 OSI 模型的第 3 层,这一层是规范如何将数据从源设备转发到目的设备。
6、数据包:经过网络层协议封装后的数据。
7、数据链路层:OSI 模型的第 2 层,规范在直连节点或同一个局域网中的节点之间,如何实现数据传输。另外,这一层也负责检测和纠正物理层在传输数据过程中造成的错误。
8、数据帧:经过数据链路层协议封装后的数据。
9、物理层:OSI 模型的第 1 层,这一层的服务是规范物理传输的相关标准,实现信号在两个设备之间进行传输。
10、互联网层:TCP/IP 协议中的第 2 层,功能与 OSI 模型中的网络层类似。
11、网络接入层:TCP/IP 协议中的第 1 层,作用是定义数据如何在两个直连节点或同一个局域网的节点之间传输,TCP/IP 模型中的这一层结合了 OSI 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功能。
12、封装:发送方设备按照协议标准定义的格式及相关参数添加到转发数据上,来保障通信各方执行协议标准的操作。
13、解封装:接收方设备拆除发送方设备封装的数据,还原转发数据的操作。
14、头部:按照协议定义的格式封装在数据上的协议功能数据和参数。
网络接入层
1、双绞线:将两根互相绝缘的导线按一定规格缠绕在一起,以便它们互相冲抵干扰,从而形成的通信介质。
2、光纤:为实现数据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传输光线的玻璃纤维载体。
3、IEEE 802.3 :IEEE 组织定义的以太网技术标准,即有线网络标准。
4、IEEE 802.11 :IEEE 组织定义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5、奇偶校验:接收方对比接收的数据与原始数据时,检测数据的二进制数位中 “ 1 ” 的奇偶个数是否相同,从而判断数据与发送时是否一致的校验方式。
6、校验和:接收方对比接收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校验和是否相同,判断数据与发送时是否一致的校验方式。
7、循环冗余校验:接收方通过多项式除法判断数据与发送时是否一致的校验方式。
8、共享型以太网:所有连网设备处在一个冲突域中,需要竞争发送资源的以太网环境。
9、二进制:逢 2 进位、只有 0 和 1 表示数字的计数系统。
10、十六进制:逢 16 进位、用 0 ~ F 表示数字的计数系统。
11、冲突域:通过共享媒介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共同构成的网络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同时只能一台设备发送数据包。
12、交换型以太网:连网设备互相之间不需要竞争发送资源,而是分别与中心设备两两组成点到点连接的以太网环境。
13、MAC 地址:长度 48 位,固话在设备硬件上,用十六进制表示的数据链路层地址。
14、广播域:在这个区域中,各个节点都可以收到其它节点发送的广播数据包。
交换网络
1、冲突:多台设备在一个媒介中,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的干扰。冲突的结果是所有发送的数据都无法被接收方正常识别。
2、集线器:有多个端口,可以把大量设备连接到一个共享型以太网,只能从一个接口接收的数据通过(除这个接口外的)所有接口发送出去的物理层设备。
3、网桥:两个端口的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记录数据帧的源 MAC 地址和端口的映射关系,并根据映射关系进行数据帧转发,从而把两个端口隔离为不同的冲突域。
4、交换机:多个端口的网桥,每个端口都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通过交换机连接大量设备形成的以太网是交换型以太网。
5、交换容量:交换机的最大数据交换能力,单位是 bit/s 。
6、包转发率:交换机每秒可以转发的数据包数量,单位是 pps 。
7、交换机接口速率:接口每秒能够转发的比特数,单位是 bit/s 。
8、双工模式:描述接口是否可以双向传输数据的工作模式。
9、半双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接口可以双向传输数据,但是数据的接收和发送不能同时进行。
10、全双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接口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
11、MAC 地址表:交换机上用来记录 MAC 地址和端口映射关系的数据库。交换机依照数据库的条目来执行数据帧交换。
VLAN
1、VLAN :即虚拟局域网,在逻辑上把一个局域网划分成多个虚拟局域网,限制局域网的规模,解决网络用户增长带来的数据帧冲突和广播流量激增问题,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2、VLAN 标签( VLAN Tag ):区分数据帧所属 VLAN 的 4 字节长度的字段,插在以太网数据帧头。
3、标记帧( Tagged frame ):携带 VLAN 标签的数据帧,通常在交换机之间传送标记帧。
4、无标记帧( Untagged ):不携带 VLAN 标签的数据帧,通常终端发出的就是无标记帧。
5、PVID(接口 VLAN ID ):交换机接口的参数,表示交换机默认使用的 VLAN ID ,也叫做默认 VLAN 。
6、Access(接入):Access 接口通常用于连接交换机和终端,它们的链路叫做 Access 链路。
7、Trunk(干道):Trunk 接口通常用于连接交换机和交换机,它们的链路叫做 Trunk 链路。
8、Hybrid(混合):Hybrid 接口既可以连接交换机和终端,也可以连接交换机和交换机。
9、静态 VLAN:手动配置的 VLAN 。
10、动态 VLAN:交换机动态学习到的 VLAN 。
STP
1、根桥:也叫做根交换机或根网桥。它是交换网络中的一台交换机,也是网络中所有路径的起点。
2、根端口:交换网络中的一种端口,负责转发数据。
3、指定端口:交换网络中的一种端口,负责转发数据。
4、备用端口:交换网络中的一种端口,处于阻塞状态,不能转发数据。在根端口或链路出现故障时,可以接任根端口的角色。
5、BPDU :即桥协议数据单元,STP 协议使用 BPDU 进行交互,BPDU 携带桥 ID 、根桥 ID 、根路径开销等信息,用于交换机决定根桥和端口角色(根端口、指定端口、阻塞端口)。
6、配置 BPDU :由根网桥产生,每隔 Hello 时间发送。其它非根交换机只能从根端口接收配置 BPDU ,并从指定端口进行转发。
7、拓扑变化通知 BPUD :由检查到拓扑变化的非根交换机产生,通过自己的根端口向根网桥方向发送。收到 TCN BPDU 的非根交换机,会通过自己的根端口向根网桥方向转发,同时向收到 TCN BPDU 的指定端口返回确认消息。根网桥收到 TCN BPDU 后,会在下一个 BPDU 中更新拓扑的变化。
8、桥 ID :由 STP 优先级和 MAC 地址构成,用于 STP 选举。
9、根路径开销:即 PRC ,去往根网桥每条路径上每个出端口开销的总和。
10、端口 ID :由端口优先级和 ID 构成,用于 STP 选举。
11、边缘端口功能:部署 RSTP 定义的端口角色,而是能够让端口立即切换到转发状态的快速收敛特性。
12、P/A 机制:能够实现点到点指定端口的快速状态切换,即跳过转发延迟,直接进入转发状态。
13、点到点端口:全双工状态的端口。
14、共享型端口:半双工状态的端口。
15、MSTP :即多生成树协议,按照指定的实例运行 STP 计算。
网络层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572241.html
1、IPv4 :互联网协议第 4 版,协议定义的地址空间已用完,但还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互联网协议规范。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572241.html
到了这里,关于123 张图详解 177 个计算机网络名词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