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文献为Вентцель Е. С.的《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операций》。
1. 理论背景
排队理论又称大众服务理论,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有限的服务条件下服务大量人员的一种理论情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排队的电话亭、等待理发的顾客、售票窗口、商店结账处等等。
显然,这些排队情景中都有一些共性。如:
- 每个排队情景必然包括若干“服务人员”,称之为服务通道。一个排队情景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服务通道。
- 每个排队情景中必然也包括若干申请流(或称请求流),这些请求在某个随机时刻进入该排队系统。
- 当前正在处理的申请会占据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后,处理该申请的通道会“放空”并等待处理下一个申请。
- 当有多余的申请等待处理时,该申请有2种情况:要么等待被处理,形成“队列”(即排队),要么离开该服务通道。
- 除4中的情况外,一个服务通道还可能处于非满载状态或停工状态。
一个服务通道能够成功处理的申请数,称为通过性。而排队理论研究的正是申请流、服务通道数量、服务通道的工作能力、排队系统的工作规则、工作效率等问题。
一般地,衡量一个排队系统的效率特征可以用以下的方式:
- 单位时间内可以处理的申请平均数量;
- 无法被满足、使排队系统无法服务的申请所占的百分比;
- 提交的申请能及时被处理的概率;
- 排队等候的平均用时;
- 等候用时的时长的分布律;
- 申请队列中的申请平均数量;
- 队列中申请数量的分布律;
- 单位时间内排队系统带来的平均收入。
2. 研究的数学方法
如果排队系统中的随机过程是马尔科夫过程,那么对排队系统的数学建模将会很简单。而如果排队系统中的过程确实是马尔科夫过程,那么逐个发生的事件流必须是泊松过程,即每个单独的事件都没有相应的后果或后续动作。对于排队过程来说,即需要申请流和服务流都满足泊松过程。然而业已证明,排队系统越复杂,服务通道越多,则越可以近似于马尔科夫过程。因此,采用马尔科夫过程研究排队理论并无大碍。
在研究排队过程之前,需要知道系统中的几个基本参数。
n
n
n – 服务通道数量;
λ
\lambda
λ – 申请流的强度;
μ
\mu
μ – 每个服务通道的处理能力(工作产能),即每个服务通道单位时间内可处理的申请的平均数量;
形成排队的条件(若存在)。
设排队系统中的申请流和服务流都是泊松过程,且为定常的,参数不随时间变化。而每2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
T
T
T是随机变量,其分布满足如下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f
(
t
)
=
λ
e
−
λ
t
(
t
>
0
)
f(t) = \lambda {\rm e}^{-\lambda t} \quad (t > 0)
f(t)=λe−λt(t>0)
3. 拒绝型排队系统与等候型排队系统
排队系统分为2类:
- 拒绝型。当所有服务通道都被占用时,新的申请会被拒绝,离开排队系统并之后不再参与进来。
- 等候型。当所有服务通道都被占用时,新的申请加入等候队列。当某个通道处理完上一个申请变为空时,就从等候队列中转移一个申请至该通道并处理。
接下来将着重讲解拒绝型排队系统的数学模型。
4. 拒绝型排队系统
对于拒绝型排队系统来说,衡量其效率的指标称为绝对通过性,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系统可以处理的申请的平均数量。与之对应的概念是相对通过性,指单位时间内被系统处理的申请的平均数,与该时间段内新增的申请数之比值。
设系统中有
n
n
n个服务通道。根据被占用的通道的个数,将系统的状态分为如下几类:
S
0
S_0
S0 – 所有服务通道都空;
S
1
S_1
S1 – 只有一个服务通道被占用,其他通道都空;
⋯
\cdots
⋯
S
k
S_k
Sk – 有
k
k
k个通道被占用,其他通道都空;
⋯
\cdots
⋯
S
n
S_n
Sn – 所有
n
n
n个通道都被占用。
如下图所示是拒绝型排队系统的示意图。
一开始系统中没有申请,所有服务通道为空,系统状态为
S
0
S_0
S0。当有一个申请加入时,占用一个服务通道,系统状态从
S
0
S_0
S0变为
S
1
S_1
S1,即
S
0
→
S
1
S_0 \rightarrow S_1
S0→S1,此过程的强度(或密度)为
λ
\lambda
λ,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新增了
λ
\lambda
λ个申请。以此类推,直到所有
n
n
n个通道均被占用。从低占用向高占用转化的过程中,每个状态转化的强度都是
λ
\lambda
λ。
当系统处于 S 1 S_1 S1状态,而该申请被完成时,系统将变成 S 0 S_0 S0状态,即 S 1 → S 0 S_1 \rightarrow S_0 S1→S0。此过程的强度(或密度)为 μ \mu μ,可以理解为一个被占用的服务通道单位时间内可以服务 μ \mu μ个申请。值得注意的是,从高占用向低占用转化的过程的强度并非全是 μ \mu μ,如图所示, S k + 1 → S k S_{k+1} \rightarrow S_k Sk+1→Sk过程的强度为 ( k + 1 ) μ \left( k+1 \right) \mu (k+1)μ。
利用柯尔莫哥洛夫方程,对图中每个状态的“入量”和“出量”进行描述,可以得到每个状态的柯尔莫哥洛夫方程。如,对于某个状态
S
k
S_k
Sk来说,其“出量”(即图中从方块
S
k
S_k
Sk发出的箭头)有两个,分别是方块
S
k
S_k
Sk右上的
λ
\lambda
λ和左下的
k
μ
k \mu
kμ;而“入量”(即图中进入方块
S
k
S_k
Sk的箭头)也有2个,分别是方块
S
k
S_k
Sk左上的
λ
\lambda
λ和右下的
(
k
+
1
)
μ
(k+1) \mu
(k+1)μ。那么,状态
S
k
S_k
Sk的概率可以描述为
d
p
k
d
t
=
−
(
λ
+
k
μ
)
p
k
+
λ
p
k
−
1
+
(
k
+
1
)
μ
p
k
+
1
\frac{ {\rm d} p_k }{ {\rm d} t } = -\left( \lambda + k \mu \right) p_k + \lambda p_{k-1} + (k+1) \mu p_{k+1}
dtdpk=−(λ+kμ)pk+λpk−1+(k+1)μpk+1上式的含义是:
- 所有方块 S k S_k Sk的出量均为负项,而入量为正项;
- 出量有2个:1) 右上的 λ \lambda λ从 S k S_k Sk出发,其概率为 p k p_k pk,故该项是 − λ p k -\lambda p_k −λpk;2) 左下的 k μ k \mu kμ也从 S k S_k Sk出发,其概率也是 p k p_k pk,故该项是 − k μ p k -k \mu p_k −kμpk。
- 入量有2个:1) 右下的 ( k + 1 ) μ (k+1) \mu (k+1)μ从上一个状态 S k + 1 S_{k+1} Sk+1出发,其概率对应是 p k + 1 p_{k+1} pk+1,故该项是 ( k + 1 ) μ p k + 1 (k+1) \mu p_{k+1} (k+1)μpk+1;2) 左上的 λ \lambda λ从上一个状态 S k − 1 S_{k-1} Sk−1出发,其概率对应是 p k − 1 p_{k-1} pk−1,故该项是 λ p k − 1 \lambda p_{k-1} λpk−1。
- 注意:从哪个方块 S i S_i Si出发,概率 p i p_i pi的下标就要和方块的下标对应!概率 p i p_i pi取决于箭头的出发地而不是指向地!
由此可以写出图中的微分方程关系:
d
p
0
d
t
=
−
λ
p
0
+
μ
p
1
d
p
1
d
t
=
−
(
λ
+
μ
)
p
1
+
λ
p
0
+
2
μ
p
1
⋮
d
p
k
d
t
=
−
(
λ
+
k
μ
)
p
k
+
λ
p
k
−
1
+
(
k
+
1
)
μ
p
k
+
1
⋮
d
p
n
d
t
=
−
n
μ
p
n
+
λ
p
n
−
1
(1)
\begin{aligned} \frac{ {\rm d} p_0 }{ {\rm d} t } &= - \lambda p_0 + \mu p_1 \\ \frac{ {\rm d} p_1 }{ {\rm d} t } &= - \left( \lambda + \mu \right) p_1 + \lambda p_0 + 2\mu p_1 \\ \vdots \\ \frac{ {\rm d} p_k }{ {\rm d} t } &= - \left( \lambda + k\mu \right) p_k + \lambda p_{k-1} + (k+1) \mu p_{k+1} \\ \vdots \\ \frac{ {\rm d} p_n }{ {\rm d} t } &= - n\mu p_n + \lambda p_{n-1} \\ \tag{1} \end{aligned}
dtdp0dtdp1⋮dtdpk⋮dtdpn=−λp0+μp1=−(λ+μ)p1+λp0+2μp1=−(λ+kμ)pk+λpk−1+(k+1)μpk+1=−nμpn+λpn−1(1)上述方程称为艾拉姆咖方程。初始条件为
p
0
(
0
)
=
1
,
p
1
(
0
)
=
p
2
(
0
)
=
⋯
=
p
n
(
0
)
=
0
p_0 (0) = 1, \qquad p_1(0) = p_2(0) = \cdots = p_n(0) = 0
p0(0)=1,p1(0)=p2(0)=⋯=pn(0)=0艾拉姆咖方程往往无法手解,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求解,得到结果
p
i
(
t
)
p_i(t)
pi(t)为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另外,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还感兴趣状态的边界概率,指系统的稳态模式下的概率。这里不加推导地给出公式:
p
k
=
λ
k
μ
⋅
2
μ
⋯
k
μ
p
0
=
(
λ
/
μ
)
k
k
!
p
0
p
0
=
1
1
+
λ
/
μ
1
!
+
(
λ
/
μ
)
2
2
!
+
⋯
+
(
λ
/
μ
)
n
n
!
p_k = \frac{\lambda^k}{\mu \cdot 2\mu \cdots k\mu} p_0 = \frac{ \left( \lambda / \mu \right)^k}{k!} p_0 \\ p_0 = \frac{1}{ 1 + \frac{\lambda / \mu}{1!} + \frac{ \left( \lambda / \mu \right)^2}{2!} + \cdots + \frac{ \left( \lambda / \mu \right)^n}{n!} }
pk=μ⋅2μ⋯kμλkp0=k!(λ/μ)kp0p0=1+1!λ/μ+2!(λ/μ)2+⋯+n!(λ/μ)n1记
λ
/
μ
=
ρ
\lambda / \mu = \rho
λ/μ=ρ称为换算强度,其物理意义是:在处理一个请求的平均时长内,到来(新增)的请求的平均数量。
则上述边界概率公式可改写为
p
k
=
ρ
k
k
!
p
0
p_k = \frac{\rho^k}{k!} p_0
pk=k!ρkp0
p
0
=
1
1
+
ρ
1
!
+
ρ
2
2
!
+
⋯
+
ρ
n
n
!
(2)
p_0 = \frac{1}{ 1 + \frac{\rho}{1!} + \frac{ \rho^2}{2!} + \cdots + \frac{ \rho^n}{n!} } \tag{2}
p0=1+1!ρ+2!ρ2+⋯+n!ρn1(2)式(2)同样称为艾拉姆咖方程。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611144.html
显然,所有通道都被占用的概率是
p
n
p_n
pn,那么“新增申请能够被处理”的概率为
q
=
1
−
p
n
q = 1 - p_n
q=1−pn进而绝对通过性为
A
=
λ
q
=
λ
(
1
−
p
n
)
A = \lambda q = \lambda \left(1 - p_n \right)
A=λq=λ(1−pn)则繁忙通道的平均个数
k
ˉ
\bar k
kˉ可以表示为加权和:
k
ˉ
=
0
⋅
p
0
+
1
⋅
p
1
+
⋯
+
n
⋅
p
n
\bar k = 0 \cdot p_0 + 1 \cdot p_1 + \cdots + n \cdot p_n
kˉ=0⋅p0+1⋅p1+⋯+n⋅pn即为数学期望。
另一方面,由于绝对通过性表示单位时间内处理的申请的平均数量,而一个被占用的服务通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处理
μ
\mu
μ个申请,故繁忙通道的平均个数亦可表示为
k
ˉ
=
A
μ
=
λ
(
1
−
p
n
)
μ
=
ρ
(
1
−
p
n
)
\bar k = \frac{A}{\mu} = \frac{ \lambda \left(1 - p_n \right) }{\mu} = \rho \left( 1 - p_n\right)
kˉ=μA=μλ(1−pn)=ρ(1−pn)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611144.html
到了这里,关于排队理论简介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