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白德曼”(Badman_Insights),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新经济和新产业
过去一年,作为中国新经济的领头羊和风向标,阿里、华为、腾讯这三家科技大厂,在各种相同又不同的原因之下,都度过了史上也许最为黯淡的一段日子。
根据各家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阿里的商业,腾讯的游戏+广告,华为的运营商+消费终端,这些曾经最为核心的现金牛业务,都不约而同出现失速。
而在大国博弈、监管高压、红利衰退、产业周期震荡等因素的硬核叠加之下,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大概率不会扭转。对于大厂们来说,培育乃至加速第二曲线的发展,在陷入增长瓶颈的当下,是最为重要的解困之道。
可以看到,无论电商起家的阿里,游戏社交出身的腾讯,还是ICT血统的华为,云服务成为大家谋划“第二增长曲线”,心照不宣的应许之地。
此前发布的财报里显示,云服务在大厂各自业务版图里的比重,已经在逐步提升:
其中,阿里云营收规模从2015年的12.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24亿元,总营收占比约8.7%;腾讯云相关数据尽管没有在财报中单独披露,但根据长桥海豚投研估测,其营收从2017年的40亿左右,增长为2021年约307亿元,总营收占比约5.5%;华为云也罕见地首次在财报发布会上披露2021年营收为201亿元,总营收占比约3.2%。
但与营收占比提升相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头部云厂商在经过几年高歌猛进后,同时出现增长放缓的态势。在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扩招之后,各家也在暗中调整之前略显激进的扩张策略,重新盘点当下的业务结构和人力成本。
看起来,这条理想中的“第二曲线”,似乎在生长的早中期,就早早拐头向下。
一般来说,要跨越增长鸿沟,找到第二曲线和新的商业增长极,企业需要在业务创新和组织创新上同时发力。业务创新要靠战略落地,而战略落地需要组织创新。
那么从组织和战略层面来看,在过去云服务赛道的短兵相接中,大厂云们的成败得失究竟该如何评价?先天的禀赋资源和后天的战略抉择,哪些是导致竞争格局分野的关键?在通往第二曲线的路上,大厂云们还有哪些荆棘和坦途?
集体失速背后,大厂云掉队了吗?
对于国内大厂云来说,要回答第二曲线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条曲线到底存不存在。
一些声音认为,在大厂云这波增速调整中,中国和海外玩家间的差距正在拉大。但客观上来看,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
我们今天讲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实际上包含三个层面:1.IT基础设施的云化;2. 软件的SaaS化;3. 业务的智能化。
这三个层面的发展,今天实际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是同步上演的。然而从深度上,三者又是依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软件的SaaS化,要依托于IT基础设施云化的普及;而千行百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入,需要基础设施云化和软件SaaS化的充分渗透。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618498.html
美国由于信息化起步时间早,在IT基础设施和软件SaaS化的层面,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业务标准化高,产业成熟度好。尤其在软件SaaS化的层面,更是诞生了如Oracle、SAP、Salesforce、Adobe、Serv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618498.html
到了这里,关于阿里、华为、腾讯的“第二曲线”,大厂云们的成败得失如何评价?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