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最近尝试了使用BERT将告警信息当成一个文本去做分类,从分类的准召率上来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非结构化数据+强标签训练,BERT确实是一把大杀器)。但准召率并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在安全场景下,不仅仅需要模型告诉我们分类结果,还必须把这么分类的原因给输出出来,否则仍然无法给运营工作进行提效。

因此,对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上,进行了一番研究探索。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1、BERT是如何完成分类任务的

首先,我们需要对BERT的分类逻辑,做进一步深挖。

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算法研究,bert,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BERT的整体架构如上:底层将文本转化为token并进行编码,中间层通过Attention机制进行信息的提炼,上层做最终输出。(其实和CNN的结构非常类似,不同的是使用Attention替换掉了卷积层,增加了序列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最终输出环节,首位的[CLS]实际上包含了整段文本的信息编码。因此,当需要用BERT完成一个分类任务时,只需要给予[CLS]的输出,拼接一个全连接层,就可以完成最终的分类。

那么[CLS]是如何获得整段文本的信息编码的呢?这里会涉及到Attention的实现细节,偏复杂,但我们可以仅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理解。Attention从设计思路上,是在计算其他token和当前token的相关性,强相关的token会获得更高的Attention权重。但[CLS]更加特殊,它的Attention计算方式通常是将所有token的向量表示进行加权平均,其中权重由Attention决定。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对整个输入序列的向量表示进行汇总,得到一个表示整个序列语义信息的向量。

总结来说就是,经过一层BERT网络之后,token携带的是当前位置和其他位置的关联信息,而[CLS]则是将所有token的信息进行汇总。经过多层的迭代,不断加工信息,得到最终的结果。

2、过程中可提取的信息

在了解了BERT分类的原理之后,我们来尝试挖掘一下其中的可解释性。最直观的,可以通过Attention的权重,来大致掌握BERT的信息传递过程。使用bertviz可以实现这个过程:

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算法研究,bert,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结合这张图,也可以再理解一下BERT的工作和信息传递机制。

其中每一个单元是一个Attention单元计算过程,称之为head。连线的粗细代表了token之间信息传递权重(也可以理解成相关性)。其中,首个Token即是[CLS]。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特征:

  • 0-3层中,有比较多的左侧所有token至首位[CLS]的连线,代表着[CLS]在通过多个维度和层级提取全量信息。
  • 4-7层中,[CLS]的信息提取开始出现针对性,不再是全局等权重提取。
  • 5-6层中,出现了多个token往某一位特定token汇集的现象,而那个token是当前文本分类的关键因素。
  • 0-4层中,有比较多的平行线,代表着在提取序列信息,即token之间的前后相关性。
  • 7-8层往后,连线已经比较均匀,代表前面的层级已经完成了信息处理,后置的部分不再需要额外计算。

通过分析BERT的信息传递过程,虽然能够大致理解分类的逻辑,但因为经过了多层多头的信息加工,实际逻辑很复杂,无法直接提取出了权重较大的因素。

尝试考虑了一下通过最后的分类层(即[CLS]之后的全连接层)来分析权重,但最后一层的[CLS]也是个多轮加工后的信息,并不直接对应某个token的贡献,看起来也不可行。

3、黑盒可解释性工具

通过对BERT工作原理的剖析,可以看到对一个深度非线形模型去做解释,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因此,行业内也尝试了用黑盒的办法去探究算法的分类原理。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Lime和SHAP

Lime

Lime的思想是:深度模型在某个局部仍然是线形的。因此,可以通过在目标样本周围生成相似样本,然后用线形模型去拟合深度模型的效果,从而得到近似的分类逻辑。而线形模型就很好得出特征贡献的权重了。

具体细节网上比较多,就不过多赘述了。Github:GitHub - marcotcr/lime: Lime: Explaining the predictions of any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er

做了一次简单尝试,结果并不如预期。

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算法研究,bert,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Shap

SHAP的思想是:控制变量法,如果某个特征出现或不出现,可以改变分类结果,那么这个特征一定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可以通过尝试该特征出现或不出现的各种情况,来计算对分类结果的贡献。

官方文档:shap.Explainer — SHAP latest documentation

做了一次简单尝试,结果并不如预期。

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算法研究,bert,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ChatGPT

不论是Lime和SHAP,都会涉及到一个复杂的遍历运算过程,得到可解释结果需要花费较长的计算时间。不符合当前场景的原始目标,因此,没有做进一步调教工作。(理论上来说,优化内部特征选取的逻辑,应该能够比较好的贴合人类直觉。)

这个时候,想到了使用ChatGPT来进行解释。尝试构造了如下Prompt

角色:你是一个分析安全告警的专家,下面会给你一段告警,请做出精简的解读。
限制:请严格依照以下指令回答问题:
1.如果问题说明了该告警是误报还是非误报,请按照问题说明的研判结果进行分析。
2.问题中会包含多个关键字段,请挑选去其中最异常的部分,不要超过5个。
3.请对关键词进行必要的解读,不要直接复述出来。

已知如下告警是误报,请分析原因,并对其中的关键特征进行解读。

调教一番之后,效果并不理想。思考了一下原因,个人认为是BERT的分类和ChatGPT的分析并不一致。BERT分类依据主要来源于微调的过程,即仍然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的分析;而ChatGPT是基于公开样本进行的学习,得不到内部历史信息的支撑。

给到ChatGPT一些内部数据做微调,也许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结论

总体来说,对深度模型做解释仍然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更别提需要在线上实时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了。

传统可解释性方法的场景偏向于零星的分析场景,主要用于帮助算法人员去理解和优化模型,和线上的使用场景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目前的试验来看,应当是需要两个模型分别来完成分类和可解释性任务,但必须共享同一份数据和知识。因此,喂给ChatGPT一些数据做微调(但是缺乏标签,需要走无监督的逻辑),大概是可探索的方向。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618881.html

到了这里,关于使用BERT分类的可解释性探索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机器学习可解释性】5.SHAP值的高级使用

    1.模型洞察的价值 2.特征重要性排列 3.部分依赖图 4.SHAP 值 5.SHAP值的高级使用 汇总SHAP值以获得更详细的模型解释 总体回顾 我们从学习排列重要性和部分依赖图开始,以显示学习后的模型的内容。 然后我们学习了SHAP值来分解单个预测的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将对SHAP值展开讨论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55)
  • 解释性与可解释性在语音识别中的重要性

    语音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将人类的语音信号转换为文本信息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年里,语音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主要归功于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然而,尽管语音识别技术已经非常强大,但它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其中一个重

    2024年02月21日
    浏览(43)
  • 可解释机器学习笔记(一)——可解释性

    可解释性没有数学上的定义。 1、可解释性是指人们能够理解决策原因的程度。 2、可解释性是指人们能够一致地预测模型结果的程度。 如果要确保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解释决策,除了从定义出发,还可以更容易地检查以下性质: 1、公平性(Fairness)。确保预测是公正的,不会隐

    2024年02月16日
    浏览(51)
  • 可解释性+knowledge tracing

    Post-hoc local explanation-事后可解释性  -解释模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预测或者决策 Lu, Y.; Wang, D.; Meng, Q.; and Chen, P. 2020. Towards interpretable deep learning models for knowledge trac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 cation , 185–190. Springer. Lu, Y.; Wang, D.; Chen, P.; Meng, Q.; and Yu,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38)
  • 模型可解释性 DeepLIFT 论文解析

    论文标题: Learning Important Features Through Propagating Activation Differences 论文作者: Avanti Shrikumar,   Peyton Greenside,   Anshul Kundaje 论文发表时间及来源:Oct 2019,ICML 论文链接: http://proceedings.mlr.press/v70/shrikumar17a/shrikumar17a.pdf 1. DeepLIFT理论         DeepLIFT解释了目标输入、目标输出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38)
  • XAI——可解释性人工智能

    可解释性AI(XAI)旨在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使人们更好地理解AI的决策过程和原理。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XAI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它不仅有助于建立人们对AI的信任,还可以帮助解决AI伦理和偏见等问题。XAI的研究和应用涵盖了从算法改进、可

    2024年03月15日
    浏览(56)
  • 机器学习可解释性一(LIME)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模型诞生,并且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表现甚至于高于人类,但是深度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黑盒模型,我们通俗的认为,经过训练后,机器学习到了数据中的特征,进而可以正确的预测结果,但是,对于机器到底学到了什么,仍然是个黑盒

    2024年01月19日
    浏览(41)
  • 机器学习中模型解释性问题笔记

            模型解释性是指能够理解和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如何做出预测或决策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机器学习中模型解释性问题的例子: 医疗诊断:在医疗诊断领域,模型解释性非常重要。例如,当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肿瘤诊断时,医生需要知道模型是基于哪些特征或区域

    2024年02月13日
    浏览(61)
  • 【机器学习可解释性】4.SHAP 值

    1.模型洞察的价值 2.特征重要性排列 3.部分依赖图 4.SHAP 值 5.SHAP值的高级使用 理解各自特征的预测结果? 介绍 您已经看到(并使用)了从机器学习模型中提取一般解释技术。但是,如果你想要打破模型对单个预测的工作原理? SHAP 值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的首字母缩写)对预测进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50)
  • 【机器学习可解释性】3.部分依赖图

    1.模型洞察的价值 2.特征重要性排列 3.部分依赖图 4.SHAP 值 5.SHAP值的高级使用 每个特征怎么样影响预测结果? 部分依赖图 Partial Dependence Plots 虽然特征重要性显示了哪些变量对预测影响最大,但部分依赖图显示了特征如何影响预测。 这对于回答以下问题很有用: 控制所有其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56)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