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L基础 · 一】因源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OpenCL基础 · 一】因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前言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大部分场景中实时性的要求,人们对于计算机算力要求逐渐增加。为了提高计算速度,计算平台从单核发展为多核,从标量数据发展为向量化运算,进而发展到当下流行的异构并行计算

异构,是指计算硬件平台由不同架构的处理器组成,如CPU+GPU、CPU+FPGA、CPU+DSP,甚至是CPU+GPU+FPGA。异构相当于使用了一个具有多处理器的计算平台,博众家之长,以获得优异的算力,加快任务的处理速度。其中CPU擅长调度,GPU擅长向量运算,DSP擅长数字信号处理,FPGA则利于用户自定义配置。

并行,是发挥异构平台效能所必须采用的运行方式,它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不同架构的处理器需要同时计算,避免闲置;二是每个处理器一般都是多核向量处理器,需要使用并行编程以充分发挥处理器的计算能力。

所以,“异构并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词组。

OpenCL(Open Computing Language)就是在异构并行计算发展的道路上,兴起的一种编程语言模型,由于其开源性和高度通用的跨平台设计原则,得到了多家处理器大厂的支持,包括AMD、Intel、Altera等。

本文对异构并行计算的起源、及OpenCL的出现进行介绍,方便大家进一步体会设计师在算力提升道路上的努力。

参考:《OpenCL异构并行计算——原理、机制与优化实践》


一、单核标量处理器的瓶颈

在2005年前,大部分处理器都是单核的,并且大部分的应用程序只使用了单核处理器的标量性能,即在同一时间内只处理一个数据(整数或浮点数),称为SISD(单指令单数据流)。基于CISC、RISC指令集设计的处理器即属于SISD类。

对于单核标量处理器而言,性能提升只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 提升处理器的时钟频率
  • 提升指令级并行能力

然而,两条路都会遇到发展瓶颈。 摩尔定律称 “单核标量处理器性能每18个月提升一倍”,这条定律在2005年之后就不灵了==

1.提升时钟频率

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表示处理器1秒内可以运行多少个基本操作,每个基本操作需要占用一个时钟周期。一些复杂的操作则需要占用几个时钟周期,而一条指令包含了多个基本/复杂操作。当我们提升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时,1秒内处理器就可以执行更多的操作,也就能加快指令的执行速度,从而增加了算力。

一般情况下,能显著提高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方法是减小芯片制程。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制程影响时钟频率。处理器芯片绝大多数属于数字逻辑芯片,其主要组成是大量的晶体管,芯片制程指晶体管栅极的最小宽度(即常说的7nm、14nm…)。当制程越小时,电流通过栅极的速度越快,晶体管的翻转速度就越快,也就可以支持较大的时钟频率。
我们常说的超频则是指使CPU在超过其额定时钟频率下工作,这可能导致晶体管的状态来不及变化,产生死锁或丢数等故障。

减小芯片制程,在提高时钟频率的同时,还能减小晶体管体积,使得芯片上可以布下更多的晶体管,进一步提升算力。

但更高的时钟频率也带来了更多的功耗(主要是漏电功耗),大致来说处理器的功耗和处理器频率的三次方近似成正比。功耗带来热量,处理器的频率增大的同时,散热也在增多。在处理器的散热达到现实环境、技术能够满足的界限时,无法再增加频率,否则处理器会烧毁。

因此,功耗限制了时钟频率的提升!

2.提升指令级并行能力

处理器在执行指令时可分为五个步骤:取指令、指令解码、执行、访存和写回
为了增大数据吞吐量,处理器会采用流水线的方式执行指令,流水线工作原理可参考:
【计算机组成原理】流水线式指令执行

由于指令中存在分支判断、数据依赖等情况,因此流水线的执行有很大优化空间,尤其需要编译器在编译源码时充分考虑代码运行特点,合理安排流水线,以生成较优的执行文件。

但是要利用好指令级并行能力,对于代码优化人员、编译器作者和处理器设计师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采取的优化方式包括合理重用寄存器、增加硬件流水线层级等。

目前,提升指令级并行能力也达到了一定局限性。

二、多核和向量化

1.多核

前面讲过,在单核上不断提高时钟频率以谋求更高的计算性能,会使得功耗越来越大,芯片难以承受。但换一种思路,为何非要单打独斗呢?

因此多核出场了,在一个芯片上使用多个核心共同计算,可以起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
并且,多核支持了多线程并行,每个核都可以运行一个任务,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用户的不同请求,提高使用体验。

2.向量化

向量化是指一条指令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是一种数据并行技术
主流的向量化技术包括:单指令多数据(SIMD),单指令多线程(SIMT)

由于SIMD依赖于更多的处理器ALU,而SIMT依赖于多核,因此多数CPU采用SIMD技术,多数GPU采用SIMT技术。二者的具体介绍可参考:怎么理解SIMD和SIMT

若把标量运算看作是指令对一个数字进行操作,那么SIMD可以理解为指令对一个向量进行操作。一个向量中包含多个数字,因此一次指令的执行就可以获得多个数字的计算结果,相比于原来只能获得一个计算结果来说,SIMD提高了计算效率。可视化如下图
【OpenCL基础 · 一】因源,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嵌入式硬件,opencl,异构并行
多核和向量化能大幅提升代码性能,但是需要程序员对代码进行并行化,需要分析代码中数据和操作的依赖关系,处理任务和数据的划分。

重要的是,若代码无法多核并行化或向量化,那么多核向量处理器的一些算力就会浪费。

三、异构并行和OpenCL

异构并行的概念在前言部分已做过介绍,那么它相对于多核向量化的优势是什么呢?

我认为,异构并行汇聚了各类处理器的优势,可以允许程序员灵活配置代码的运行平台。无法并行的代码就在CPU上运行,而大量数据的并行运算则可以放在GPU上执行,充分发挥综合平台的优势,实现代码运行的最大性能。

异构平台也存在功耗大的问题,此时功耗和性能就是一对需要权衡的特性,设计人员要自我把控。

提到异构平台,不得不提到的就是GPU的发展,它的强大算力成为异构并行设计的重要支撑。

1.GPGPU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顾名思义,是图形处理器,设计之初是专门用来渲染图形界面的。它的每个部件都是为了图形渲染的某一个阶段特殊设计的。渲染一个图形需要顺序地经过所有流水线处理。

在当时,若要使用GPU进行计算,就必须将算法映射成图形的渲染过程,用来进行图形编程的主要接口就是OpenGL。使用OpenGL可以将计算过程映射为图形渲染过程,进而达到计算目的。这样的GPU称为GPGPU。

这无疑对程序员的图形渲染知识要求很高,因此后续出现了更适于计算的GPU。2007年NVIDIA推出GTX8800,采用了统一的渲染架构,这使得通用计算更容易进行。

2.CUDA和OpenCL

CUDA是NVIDIA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配套自家的GPU平台使用,开发者使用C语言即可基于该架构进行并行计算,调动多核GPU的强大算力。CUDA仅支持NVIDIA的GPU,通用性不高;开源的OpenCL架构成为处理器厂商青睐的对象,也因此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OpenCL由苹果公司开发,后期交给Khronos Group维护,当前已经更新至OpenCL 3.0版本。它支持包括GPU、CPU在内的多种处理平台,并且主流或新起的处理器厂家也更倾向于选择OpenCL作为自己的并行计算架构。

OpenCL提供主机端API,有自己的硬件架构,提供完整的并行编程框架,对于开发者而言也是比较友好的。


【博客参考】
CPU时钟周期和时钟频率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689959.html

到了这里,关于【OpenCL基础 · 一】因源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计算机组成原理 存储器设计

    目录 一、把8×8 位的RAM存储器模块扩展为 8×32 位RAM存储空间; 二、把8×8 位的RAM存储器模块扩展为32×8位RAM存储空间; 三、把256×4 位的RAM存储器模块扩展为1K×8b的RAM存储空间。 PS:先说说存储器是什么样的小玩意:                         A x B 位XXX(RAM或者ROM)存储器的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45)
  •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04——处理器

    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一、引言 1.计算机性能因素 2.基本的MIPS实现(指令部分) 3.CPU 抽象视图 4.MIPS子集的基本实现 二、逻辑设计基础 1.组合单元 2.时钟方法 三、数据通路的建立 1.R型指令 2.存取指令 3.分支指令  4.简单的数据通路(R型/存取) 5.完整的数据通路(单周期) 四、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39)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MIPS RAM设计

    一、设计要求     Logisim中RAM组件只能提供固定的地址位宽,数据输出也只能提供固定的数据位宽,访问时无法同时支持字节/半字/字三种访问模式,实验要求利用4个4K * 8 位的 RAM 组件进行扩展,设计完成既能按照8位、也能按照16位、也能按照32位进行读写访问的32位存储器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38)
  • 系统架构设计专业技能 ·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 Now everything is for the future of dream weaving wings, let the dream fly in reality. 点击进入系列文章目录 运算器 ① 算术逻辑单元ALU: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② 累加寄存器AC:通用寄存器, 为ALU提供一个工作区, 用于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50)
  •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练习题第一章

    有些计算机将一部分软件永恒地存于只读存储器中,称之为() A.硬件    B.软件 C. 固件     D.辅助存储器 输入、输出装置以及外界的辅助存储器称为() A.操作系统    B.存储器 C.主机       D. 外围设备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A.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57)
  •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Chisel取指和指令译码设计

    本次试验分为三个部分: 目录 设计译码电路 设计寄存器文件 实现一个32个字的指令存储器 输入位32bit的一个机器字,按照课本MIPS 指令格式,完成add、sub、lw、sw指令译码,其他指令一律译码成nop指令。输入信号名为Instr_word,对上述四条指令义译码输出信号名为add_op、sub_o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57)
  • 西南交通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设计

     代码部分: 波形图部分: (上图Load为2节拍,我之前写错了。。。这里忘了改了)

    2024年02月13日
    浏览(45)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五、单周期CPU设计

    掌握指令执行过程的5个阶段 掌握每条指令的数据通路选择 掌握译码器和控制器的功能和实现 掌握数据输入输出处理的方法 实现risc-v中RV32I指令的单周期CPU 利用实现的risc-v CPU实现平方数 实现risc-v中37条RV32I指令的单周期 cpu; 完成1后在该cpu上实现斐波那契数。 rom dataRAM ins文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39)
  • 实验2 存储器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

    掌握单端口RAM和ROM原理和设计方法。 掌握32位数据的读出和写入方法。 掌握ModelSim和ISEVivado工具软件。 掌握基本的测试代码编写和FPGA开发板使用方法。 装有ModelSim和ISEVivado的计算机。 SwordBasys3EGo1实验系统。 片内存储器分为RAM和ROM两大类。RAM是随机存储器,存储单元的内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48)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