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I)求解多目标高次函数的帕累托前沿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Python 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I)求解多目标高次函数的帕累托前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系列文章目录


文章目录


前言

        我前面有博客介绍了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求解多目标高次函数的帕累托前沿的代码,本篇博客则是介绍NSGA-III求解多目标高次函数的帕累托前沿。


一、模型的建立

        研究的模型为:min(y1=,x[-10,10]), min(y2=,x[-10,10])。 即求解两个目标函数最小值的问题。

二、算法的步骤

        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种群:首先,根据给定的自变量范围和种群大小,随机生成一组初始解,并用自变量的取值来表示每个个体。

  2. 目标函数评估:接下来,对于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计算出其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3. 非支配排序:将种群中的个体按照非支配排序的方法进行排序,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交叉。

  4. 拥挤度距离计算:针对当前排好序的所有非支配解,计算其在目标函数空间中的拥挤度距离,以便于在后续的交叉和变异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持多样性。

  5. 分配密度估计:针对当前的非支配解和权重向量,计算出每个个体所占据的密度估计,以便于在进行交叉时,选择距离相近的两个个体进行配对。

  6. 选择和交叉:采用确定性方法或者随机方法选择一组个体进行交叉,得到新的一代种群。

  7. 变异:对每个个体进行变异操作,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

  8. 更新种群:将新生成的种群与原始种群进行合并,并且保留当前轮次中的非支配解(即精英保留策略)。

  9. 迭代:循环执行上述所有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10. 输出结果:最后,从最后一代种群中提取出所有的帕累托最优解,并输出结果。

        首先设置了一些参数,包括种群大小、进化代数、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目标函数个数和自变量取值范围等。接着定义了一个Individual类,用来表示每一个个体的自变量和目标函数值。在初始化种群过程中,采用随机方式生成个体,并进行进化操作。

        在每一次迭代中,首先按照非支配排序算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排名,并计算出相应的拥挤度距离。然后根据权重向量和参考点计算出个体的密度估计,并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最后,通过对最后一代种群中的所有解进行筛选,提取出帕累托最优解,并输出结果。

三、代码的实现

        代码如下:

import rando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ime

start_time=time.time()

# 设置参数
pop_size = 100  # 种群大小
gen_size = 100  # 进化代数
pc = 1  # 交叉概率
pm = 0.3  # 变异概率
num_obj = 2  # 目标函数个数
x_range = (-10, 10)  # 自变量取值范围


# 定义自变量的类
class Individual:
    def __init__(self, x):
        self.x = x
        self.objs = [None] * num_obj
        self.rank = None
        self.distance = 0.0

    # 计算目标函数的值
    def evaluate(self):
        self.objs[0] = self.x * self.x
        self.objs[1] = (2 - self.x) ** 2


# 初始化种群
pop = [Individual(random.uniform(*x_range)) for _ in range(pop_size)]

# 进化
for _ in range(gen_size):
    print(f"第{_}次迭代")
    # 计算目标函数的值
    for ind in pop:
        ind.evaluate()

    # 非支配排序
    fronts = [set()]
    for ind in pop:
        ind.domination_count = 0
        ind.dominated_set = set()

        for other in pop:
            if ind.objs[0] < other.objs[0] and ind.objs[1] < other.objs[1]:
                ind.dominated_set.add(other)
            elif ind.objs[0] > other.objs[0] and ind.objs[1] > other.objs[1]:
                ind.domination_count += 1

        if ind.domination_count == 0:
            ind.rank = 1
            fronts[0].add(ind)

    rank = 1
    while fronts[-1]:
        next_front = set()

        for ind in fronts[-1]:
            ind.rank = rank

            for dominated_ind in ind.dominated_set:
                dominated_ind.domination_count -= 1

                if dominated_ind.domination_count == 0:
                    next_front.add(dominated_ind)

        fronts.append(next_front)
        rank += 1

    # 计算拥挤度距离
    pop_for_cross = set()
    for front in fronts:
        if len(front) == 0:
            continue

        sorted_front = sorted(list(front), key=lambda ind: ind.rank)
        for i in range(num_obj):
            sorted_front[0].objs[i] = float('inf')
            sorted_front[-1].objs[i] = float('inf')
            for j in range(1, len(sorted_front) - 1):
                delta = sorted_front[j + 1].objs[i] - sorted_front[j - 1].objs[i]
                if delta == 0:
                    continue

                sorted_front[j].distance += delta / (x_range[1] - x_range[0])

        front_list = list(sorted_front)
        front_list.sort(key=lambda ind: (-ind.rank, -ind.distance))
        selected_inds = front_list
        if len(pop_for_cross) + len(selected_inds) <= pop_size:
            pop_for_cross.update(selected_inds)
        elif len(pop_for_cross) + len(selected_inds) >= pop_size and len(pop_for_cross) < pop_size:
            part_selected_inds = selected_inds[:(pop_size - len(pop_for_cross))]
            pop_for_cross.update(part_selected_inds)
            break

    # 计算每个目标函数的权重向量和参考点
    """
当num_obj=2时,定义的ref_vectors列表内容为[[1.0, 0], [0, 1.0]],其中包含了所有的权重向量。因为在该问题中我们有两个目标函数,所以共需要两个权重向量。

那么ref_vectors中的第一个子列表[1.0, 0]代表的是第一个目标函数的权重向量,其中1.0表示在第一个目标函数上最大化目标函数值,0表示在第二个目标函数上最小化目标函数值。

同理,ref_vectors中的第二个子列表[0, 1.0]代表的是第二个目标函数的权重向量,其中1.0表示在第二个目标函数上最大化目标函数值,0表示在第一个目标函数上最小化目标函数值。

总之,ref_vectors中的每个子列表代表一个不同的权重向量,它们分别控制着各个目标函数的优化方向。
    """
    ref_vectors = []
    for i in range(num_obj):
        vec = [0] * num_obj
        vec[i] = 1.0
        ref_vectors.append(vec)

    for vec in ref_vectors:
        # 根据权重向量vec,计算出一个参考点ref_point,在目标函数空间中代表着该权重下的理想解。
        ref_point = [vec[j] * x_range[j] for j in range(num_obj)]
        # 根据权重向量vec,计算出一个参考点ref_point,在目标函数空间中代表着该权重下的理想解。
        weighted_objs = [(ind.objs[k] - ref_point[k]) * vec[k] for ind in pop_for_cross for k in range(num_obj)]
        # 对于当前的所有个体,在目标函数空间中的加权距离进行排序。
        sorted_objs = sorted(weighted_objs)
        # 在排序后的加权距离列表中选择中位数值,并将其作为拥挤度距离的计算基准。
        median_objs = [sorted_objs[len(sorted_objs) // 2 + offset] for offset in (-1, 0, 1)]
        # 根据当前参考点和中位数计算出其到其他个体最短距离。
        min_dist = np.linalg.norm(np.array(median_objs[:num_obj]) - ref_point)
        # 遍历种群中的每个个体ind,计算其在目标函数空间中针对当前权重向量vec的加权距离,并与之前计算出的最短距离min_dist比较,得到本次遍历中所有个体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值。
        for ind in pop_for_cross:
            dist = np.linalg.norm(np.array([(ind.objs[k] - ref_point[k]) * vec[k] for k in range(num_obj)]))
            if dist < min_dist:
                min_dist = dist
        # 再次遍历种群中的每个个体ind,根据之前得到的最小距离值,计算该个体的拥挤度距离。这里采用了一种计算公式,即将每个个体的拥挤度距离设定为其当前拥挤度距离值加上其到其他个体最小距离的倒数。
        for ind in pop_for_cross:
            dist = np.linalg.norm(np.array([(ind.objs[k] - ref_point[k]) * vec[k] for k in range(num_obj)]))
            ind.distance += (min_dist / (dist + min_dist))

    # 通过拥挤度距离与分配密度估计来选择进行交叉的个体
    new_pop = set()
    while len(new_pop) < pop_size:
        pool = random.sample(pop_for_cross, 2)
        pool_dist = [ind.distance for ind in pool]
        parent1 = pool[np.argmax(pool_dist)]
        parent2 = pool[1 - np.argmax(pool_dist)]

        child_x = (parent1.x + parent2.x) / 2
        delta_x = abs(parent1.x - parent2.x)
        child_x += delta_x * random.uniform(-1, 1)

        child = Individual(child_x)
        new_pop.add(child)

    # 变异
    for ind in new_pop:
        if random.random() < pm:
            delta_x = random.uniform(-1, 1) * (x_range[1] - x_range[0])
            ind.x += delta_x
            ind.x = max(x_range[0], min(x_range[1], ind.x))

    # 更新种群,把原来的精英(pop_for_cross)保留下来。即精英保留策略
    pop = list(new_pop) + list(pop_for_cross)

# 输出最优解集合
for ind in pop:
    ind.evaluate()

pareto_front = set()
for ind in pop:
    dominated = False
    for other in pop:
        if other.objs[0] < ind.objs[0] and other.objs[1] < ind.objs[1]:
            dominated = True
            break
    if not dominated:
        pareto_front.add(ind)

print("Pareto front:")
for ind in pareto_front:
    print(f"x={ind.x:.4f}, y1={ind.objs[0]:.4f}, y2={ind.objs[1]:.4f}")

# 可视化
plt.scatter([ind.objs[0] for ind in pop], [ind.objs[1] for ind in pop], c='gray', alpha=0.5)
plt.scatter([ind.objs[0] for ind in pareto_front], [ind.objs[1] for ind in pareto_front], c='r')
plt.xlabel('Objective 1')
plt.ylabel('Objective 2')
end_time=time.time()
print(f"求得的帕累托解的个数为:{len(pareto_front)}")
print(f"\n程序执行时间为:{end_time-start_time}")
print("加入我的qq群,大家一起讨论管理、规划类问题的算法\n群里我会不定期上传一些我自己和其他大神的算法源码\n群号为:808756207")
plt.show()

四、输出的结果

        分别输出了各个帕累托前沿解及帕累托前沿的离散图像,红色点部分为帕累托前沿解:

第三代遗传算法,项目管理算法,工商管理算法,Python  数据分析,python,数据挖掘,机器学习,numpy,数学建模,算法

第三代遗传算法,项目管理算法,工商管理算法,Python  数据分析,python,数据挖掘,机器学习,numpy,数学建模,算法


 

 

总结

        因为NSGA-III增加了几个参数,因此效率很依赖于对这些参数的调整,总体运行速度是低于NSGA-II的,但是它和NSGA-II想比,还是具备以下优点:

  1. 高效性:NSGA-III和NSGA-II都采用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距离计算策略,能够有效地维护种群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收敛速度和搜索效率。

  2. 稳健性:NSGA-III不依赖于特定的问题结构或形式。这些特性使得该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可移植性,适用于各种多目标优化问题。

  3. 解的质量:NSGA-III在针对分布不均匀的Pareto前沿的搜索能力上比NSGA-II更出色,解的质量更高。

  4. 多样性:NSGA-III比NSGA-II更加注重多样性的保持,因此能够在搜索过程中保持更好的种群多样性,并找到更多的Pareto最优解。

  5. 可扩展性:NSGA-III和NSGA-II都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处理带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例如在NSGA-III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NSGA-III-G和MOEA/D-NSGA-III等算法。

        总的来说,NSGA-III和NSGA-II是经典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两种算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在具体问题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40485.html

到了这里,关于Python 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I)求解多目标高次函数的帕累托前沿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NSGA-II:快速精英多目标遗传算法(论文+代码解读)

    按照本文梳理的算法各个模块实现,NSGA-II完整代码见GitHub - bujibujibiuwang/NSGA-II-in-python: 《A fast and elitist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NSGA-II》   目录 1.介绍 2. NSGA-II 2.1 快速非支配排序 2.1.1 NSGA的传统非支配排序 2.1.2 NSGA-II的快速非支配排序 2.2 多样性保护(Diversity Preservation) 2.2

    2023年04月16日
    浏览(29)
  • 【调度算法】快速非支配排序算法

    这段代码实现的是快速非支配排序算法(Fast Non-dominated Sorting Algorithm)。 算法输入和输出: 这个函数的输入是两个列表 values1 和 values2 ,分别表示多目标优化问题中每个解在两个目标函数下的取值。输入的两个列表应该具有相同长度,即每个解在两个目标函数下均有取值。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35)
  • 多目标优化算法:基于非支配排序的鱼鹰优化算法(NSOOA)MATLAB

    鱼鹰优化算法(Osprey optimization algorithm,OOA)由Mohammad Dehghani 和 Pavel Trojovský于2023年提出,其模拟鱼鹰的捕食行为。具有寻优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等特点。 鱼鹰优化算法的流程如下: 1. 初始化:设定算法参数,包括鱼鹰数量、迭代次数、搜索空间等。 2. 阶段一:定位和捕鱼

    2024年01月19日
    浏览(39)
  • 遗传算法原理详细讲解(算法+Python源码)

    博主介绍:✌专研于前后端领域优质创作者、本质互联网精神开源贡献答疑解惑、坚持优质作品共享、掘金/腾讯云/阿里云等平台优质作者、擅长前后端项目开发和毕业项目实战,深受全网粉丝喜爱与支持✌有需要可以联系作者我哦! 🍅文末获取源码联系🍅 👇🏻 精彩专栏

    2024年01月25日
    浏览(38)
  • 遗传算法(Python)

    遗传算法是一种现代优化算法。根据自然界适者生存的法则,种群中优秀个体的基因进行遗传。每个个体的染色体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过程产生新的适应度更大的染色体,其中适应度越大的个体越优秀,种群得到优化,得到的解逼近最优解,种群重复迭代不断优化最终得

    2024年02月09日
    浏览(34)
  • 遗传算法解决tsp问题(基于python)

    目录 1.遗传算法简要介绍 2.tsp问题简要介绍 3.遗传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几个特殊点 4.源码         简单来说,遗传算法是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搜索算法。其核心基于自然界种群进化的规律,即初始种群进行交配,在基因层面上,其中会发生交叉互换、基因突变等变异

    2023年04月12日
    浏览(68)
  • 有约束的遗传算法(Python代码实现)

    上次懂了遗传算法最基本的原理,就写了这样一点总结与理解,那么最开始学都是最简单的,小白易懂的遗传算法(Python代码实现)那么现在要加上约束条件了,约束条件我一直不知道套在遗传算法的哪个模块,然后我又发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遗传算法求解带约束优化问题

    2024年02月14日
    浏览(45)
  • 使用Python实现的遗传算法 附完整代码

    遗传算法是模仿自然界生物进化机制发展起来的随机全局搜索和优化方法,它借鉴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其本质是一种高效、并行、全局搜索的方法,它能在搜索过程中自动获取和积累有关搜索空间的知识,并自适应的控制搜索过程以求得最优解。遗传算法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36)
  • 路径规划问题的遗传算法实现(python代码)

        遗传算法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该算法通过数学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仿真运算,将问题的求解过程转换成类似生物进化中的染色体基因的交叉、变异等过程。     路径

    2024年02月04日
    浏览(35)
  • python遗传算法(应用篇1)--求解一元函数极值

    下面我们使用遗传算法尝试求解一元函数的最值 y = s i n ( x 2 − 1 ) + 2 c o s ( 2 x ) , x ∈ [ 0 , 10 ] y=sin(x^2-1)+2cos(2x),xin [0,10] y = s in ( x 2 − 1 ) + 2 cos ( 2 x ) , x ∈ [ 0 , 10 ] 生成二进制数组,形状为(种群个体数,个体基因个数),即(m_population, L) 运行结果 将生成的二进制数组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37)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