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11- 实践篇(九)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MySql】11- 实践篇(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1. 大查询是否会把数据库内存打爆?

主机内存只有 100G,现在要对一个 200G 的大表做全表扫描,会不会把数据库主机的内存用光了?

1.1 全表扫描对 server 层的影响

现在要对一个 200G 的 InnoDB 表 db1. t,执行一个全表扫描。当然,你要把扫描结果保存在客户端,会使用类似这样的命令:

mysql -h$host -P$port -u$user -p$pwd -e "select * from db1.t" > $target_file

InnoDB 的数据是保存在主键索引上的,所以全表扫描实际上是直接扫描表 t 的主键索引。
这条查询语句由于没有其他的判断条件,所以查到的每一行都可以直接放到结果集里面,然后返回给客户端。

实际上,服务端并不需要保存一个完整的结果集。取数据和发数据的流程是这样的:

  1. 获取一行,写到 net_buffer 中。这块内存的大小是由参数 net_buffer_length 定义的,默认是 16k。
  2. 重复获取行,直到 net_buffer 写满,调用网络接口发出去。
  3. 如果发送成功,就清空 net_buffer,然后继续取下一行,并写入 net_buffer。
  4. 如果发送函数返回 EAGAIN 或 WSAEWOULDBLOCK,就表示本地网络栈(socket send buffer)写满了,进入等待。直到网络栈重新可写,再继续发送。

过程对应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 1 查询结果发送流程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这个流程中:

  1. 一个查询在发送过程中,占用的 MySQL 内部的内存最大就是 net_buffer_length 这么大,并不会达到 200G;
  2. socket send buffer 也不可能达到 200G(默认定义 /proc/sys/net/core/wmem_default),如果 socket send buffer 被写满,就会暂停读数据的流程。

也就是说,MySQL 是“边读边发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端接收得慢,会导致 MySQL 服务端由于结果发不出去,这个事务的执行时间变长。

比如下面这个状态,就是故意让客户端不去读 socket receive buffer 中的内容,然后在服务端 show processlist 看到的结果。

图 2 服务端发送阻塞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看到 State 的值一直处于Sending to client就表示服务器端的网络栈写满了。

如果客户端使用–quick 参数,会使用 mysql_use_result 方法。这个方法是读一行处理一行。你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有一个业务的逻辑比较复杂,每读一行数据以后要处理的逻辑如果很慢,就会导致客户端要过很久才会去取下一行数据,可能就会出现如图 2 所示的这种情况。

因此,对于正常的线上业务来说,如果一个查询的返回结果不会很多的话,都建议使用 mysql_store_result 这个接口,直接把查询结果保存到本地内存。

在自己负责维护的 MySQL 里看到很多个线程都处于“Sending to client”这个状态,就意味着要让业务开发同学优化查询结果,并评估这么多的返回结果是否合理。

如果要快速减少处于这个状态的线程的话,将 net_buffer_length 参数设置为一个更大的值是一个可选方案。

Sending data状态
维护的实例上看到很多查询语句的状态是“Sending data”,但查看网络也没什么问题啊,为什么 Sending data 要这么久?
实际上,一个查询语句的状态变化是这样的(注意:这里,略去了其他无关的状态):

  • MySQL 查询语句进入执行阶段后,首先把状态设置成“Sending data”;
  • 然后,发送执行结果的列相关的信息(meta data) 给客户端;
  • 再继续执行语句的流程;
  • 执行完成后,把状态设置成空字符串。

Sending data”并不一定是指“正在发送数据”,而可能是处于执行器过程中的任意阶段。

也就是说,仅当一个线程处于“等待客户端接收结果”的状态,才会显示"Sending to client";而如果显示成“Sending data”,它的意思只是“正在执行”。

查询的结果是分段发给客户端的,因此扫描全表,查询返回大量的数据,并不会把内存打爆。

1.2 全表扫描对 InnoDB 的影响

InnoDB 内存的一个作用,是保存更新的结果,再配合 redo log,就避免了随机写盘。

内存的数据页是在 Buffer Pool (BP) 中管理的,在 WAL 里 Buffer Pool 起到了加速更新的作用。而实际上,Buffer Pool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加速查询。

由于有 WAL 机制,当事务提交的时候,磁盘上的数据页是旧的,那如果这时候马上有一个查询要来读这个数据页,是不是要马上把 redo log 应用到数据页呢?

不需要。因为这时候内存数据页的结果是最新的,直接读内存页就可以了。这时候查询根本不需要读磁盘,直接从内存拿结果,速度是很快的。所以说,Buffer Pool 还有加速查询的作用。

Buffer Pool 对查询的加速效果,依赖于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内存命中率

可以在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结果中,查看一个系统当前的 BP 命中率。一般情况下,一个稳定服务的线上系统,要保证响应时间符合要求的话,内存命中率要在 99% 以上。

执行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可以看到“Buffer pool hit rate”字样,显示的就是当前的命中率。比如图 5 这个命中率,就是 99.0%。

图 5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显示内存命中率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InnoDB Buffer Pool 的大小是由参数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确定的,一般建议设置成可用物理内存的 60%~80%。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小于磁盘的数据量是很常见的。如果一个 Buffer Pool 满了,而又要从磁盘读入一个数据页,那肯定是要淘汰一个旧数据页的。
InnoDB 内存管理用的是最近最少使用 (Least Recently Used, LRU) 算法,这个算法的核心就是淘汰最久未使用的数据。

LRU 算法的基本模型

图 6 基本 LRU 算法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InnoDB 管理 Buffer Pool 的 LRU 算法,是用链表来实现的。

  1. 在图 6 的状态 1 里,链表头部是 P1,表示 P1 是最近刚刚被访问过的数据页;假设内存里只能放下这么多数据页;
  2. 这时候有一个读请求访问 P3,因此变成状态 2,P3 被移到最前面;
  3. 状态 3 表示,这次访问的数据页是不存在于链表中的,所以需要在 Buffer Pool 中新申请一个数据页 Px,加到链表头部。但是由于内存已经满了,不能申请新的内存。于是,会清空链表末尾 Pm 这个数据页的内存,存入 Px 的内容,然后放到链表头部。
  4. 从效果上看,就是最久没有被访问的数据页 Pm,被淘汰了。

假设按照这个算法,要扫描一个 200G 的表,而这个表是一个历史数据表,平时没有业务访问它。

按照这个算法扫描的话,就会把当前的 Buffer Pool 里的数据全部淘汰掉,存入扫描过程中访问到的数据页的内容。也就是说 Buffer Pool 里面主要放的是这个历史数据表的数据。对于一个正在做业务服务的库,这可不妙。可以看到,Buffer Pool 的内存命中率急剧下降,磁盘压力增加,SQL 语句响应变慢。

所以,InnoDB 不能直接使用这个 LRU 算法。实际上,InnoDB 对 LRU 算法做了改进。

图 7 改进的 LRU 算法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在 InnoDB 实现上,按照 5:3 的比例把整个 LRU 链表分成了 young 区域和 old 区域。图中 LRU_old 指向的就是 old 区域的第一个位置,是整个链表的 5/8 处。也就是说,靠近链表头部的 5/8 是 young 区域,靠近链表尾部的 3/8 是 old 区域。

改进后的 LRU 算法执行流程:

  1. 图 7 中状态 1,要访问数据页 P3,由于 P3 在 young 区域,因此和优化前的 LRU 算法一样,将其移到链表头部,变成状态 2。
  2. 之后要访问一个新的不存在于当前链表的数据页,这时候依然是淘汰掉数据页 Pm,但是新插入的数据页 Px,是放在 LRU_old 处。
  3. 处于 old 区域的数据页,每次被访问的时候都要做下面这个判断:
  • 若这个数据页在 LRU 链表中存在的时间超过了 1 秒,就把它移动到链表头部;
  • 如果这个数据页在 LRU 链表中存在的时间短于 1 秒,位置保持不变。1 秒这个时间,是由参数 innodb_old_blocks_time 控制的。其默认值是 1000,单位毫秒。

这个策略,就是为了处理类似全表扫描的操作量身定制的。还是以刚刚的扫描 200G 的历史数据表为例,看看改进后的 LRU 算法的操作逻辑:

  1. 扫描过程中,需要新插入的数据页,都被放到 old 区域 ;
  2. 一个数据页里面有多条记录,这个数据页会被多次访问到,但由于是顺序扫描,这个数据页第一次被访问和最后一次被访问的时间间隔不会超过 1 秒,因此还是会被保留在 old 区域;
  3. 再继续扫描后续的数据,之前的这个数据页之后也不会再被访问到,于是始终没有机会移到链表头部(也就是 young 区域),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去。

这个策略最大的收益,就是在扫描这个大表的过程中,虽然也用到了 Buffer Pool,但是对 young 区域完全没有影响,从而保证了 Buffer Pool 响应正常业务的查询命中率。


思考
如果客户端由于压力过大,迟迟不能接收数据,会对服务端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造成了“长事务”。
至于长事务的影响,就要结合我们前面文章中提到的锁、MVCC 的知识点了。

  • 如果前面的语句有更新,意味着它们在占用着行锁,会导致别的语句更新被锁住;
  • 当然读的事务也有问题,就是会导致 undo log 不能被回收,导致回滚段空间膨胀。

2. 可不可以使用join?

于 join 语句使用的问题,一般会集中在以下两类:

  1. DBA 不让使用 join,使用 join 有什么问题呢?
  2. 如果有两个大小不同的表做 join,应该用哪个表做驱动表呢?

创建两个表 t1 和 t2

CREATE TABLE `t2` (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b`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a` (`a`)
) ENGINE=InnoDB;

drop procedure idata;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idata()
begin
  declare i int;
  set i=1;
  while(i<=1000)do
    insert into t2 values(i, i, i);
    set i=i+1;
  end while;
end;;
delimiter ;
call idata();

create table t1 like t2;
insert into t1 (select * from t2 where id<=100)

两个表都有一个主键索引 id 和一个索引 a,字段 b 上无索引。存储过程 idata() 往表 t2 里插入了 1000 行数据,在表 t1 里插入的是 100 行数据。

2.1 Index Nested-Loop Join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a);

如果直接使用 join 语句,MySQL 优化器可能会选择表 t1 或 t2 作为驱动表,这样会影响分析 SQL 语句的执行过程。
所以,为了便于分析执行过程中的性能问题,我改用 straight_join 让 MySQL 使用固定的连接方式执行查询,这样优化器只会按照指定的方式去 join。在这个语句里,t1 是驱动表,t2 是被驱动表。

explain 结果

图 1 使用索引字段 join 的 explain 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可以看到,在这条语句里,被驱动表 t2 的字段 a 上有索引,join 过程用上了这个索引,因此这个语句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1. 从表 t1 中读入一行数据 R;
  2. 从数据行 R 中,取出 a 字段到表 t2 里去查找;
  3. 取出表 t2 中满足条件的行,跟 R 组成一行,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
  4. 重复执行步骤 1 到 3,直到表 t1 的末尾循环结束。

这个过程是先遍历表 t1,然后根据从表 t1 中取出的每行数据中的 a 值,去表 t2 中查找满足条件的记录。
这个过程就跟写程序时的嵌套查询类似,并且可以用上被驱动表的索引,所以我们称之为“Index Nested-Loop Join”,简称 NLJ。

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 2 Index Nested-Loop Join 算法的执行流程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在这个流程里:

  1. 对驱动表 t1 做了全表扫描,这个过程需要扫描 100 行;
  2. 而对于每一行 R,根据 a 字段去表 t2 查找,走的是树搜索过程。由于我们构造的数据都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每次的搜索过程都只扫描一行,也是总共扫描 100 行;
  3. 所以,整个执行流程,总扫描行数是 200。

第一个问题:能不能使用 join?
假设不使用 join,那就只能用单表查询。

看看上面这条语句的需求,用单表查询怎么实现。

  1. 执行select * from t1,查出表 t1 的所有数据,这里有 100 行;
  2. 循环遍历这 100 行数据:
  • 从每一行 R 取出字段 a 的值 $R.a;
  • 执行select * from t2 where a=$R.a;
  • 把返回的结果和 R 构成结果集的一行。

可以看到,在这个查询过程,也是扫描了 200 行,但是总共执行了 101 条语句,比直接 join 多了 100 次交互。除此之外,客户端还要自己拼接 SQL 语句和结果。

显然,这么做还不如直接 join 好。

第二个问题:怎么选择驱动表?
在这个 join 语句执行过程中,驱动表是走全表扫描,而被驱动表是走树搜索。

假设被驱动表的行数是 M。每次在被驱动表查一行数据,要先搜索索引 a,再搜索主键索引。每次搜索一棵树近似复杂度是以 2 为底的 M 的对数,记为 log2M,所以在被驱动表上查一行的时间复杂度是 2*log2M。

假设驱动表的行数是 N,执行过程就要扫描驱动表 N 行,然后对于每一行,到被驱动表上匹配一次。

因此整个执行过程,近似复杂度是 N + N * 2 * log2M。

显然,N 对扫描行数的影响更大,因此应该让小表来做驱动表。

小结一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两个结论:

  1. 使用 join 语句,性能比强行拆成多个单表执行 SQL 语句的性能要好;
  2. 如果使用 join 语句的话,需要让小表做驱动表。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可以使用被驱动表的索引”


再看看被驱动表用不上索引的情况。

2.2 Simple Nested-Loop Join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b);

由于表 t2 的字段 b 上没有索引,因此再用图 2 的执行流程时,每次到 t2 去匹配的时候,就要做一次全表扫描。

继续使用图 2 的算法,是不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呢?如果只看结果的话,这个算法是正确的,而且这个算法也有一个名字,叫做“Simple Nested-Loop Join”。

但是,这样算来,这个 SQL 请求就要扫描表 t2 多达 100 次,总共扫描 1001000=10 万行。*

MySQL 也没有使用这个 Simple Nested-Loop Join 算法,而是使用了另一个叫作“Block Nested-Loop Join”的算法,简称 BNL。

2.3 Block Nested-Loop Join

这时候,被驱动表上没有可用的索引,算法的流程是这样的:

  1. 把表 t1 的数据读入线程内存 join_buffer 中,由于我们这个语句中写的是 select *,因此是把整个表 t1 放入了内存;
  2. 扫描表 t2,把表 t2 中的每一行取出来,跟 join_buffer 中的数据做对比,满足 join 条件的,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流程图如下:
图 3 Block Nested-Loop Join 算法的执行流程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explain 结果如下所示:

图 4 不使用索引字段 join 的 explain 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在这个过程中,对表 t1 和 t2 都做了一次全表扫描,因此总的扫描行数是 1100。
由于 join_buffer 是以无序数组的方式组织的,因此对表 t2 中的每一行,都要做 100 次判断,总共需要在内存中做的判断次数是:100*1000=10 万次。

前面说过,如果使用 Simple Nested-Loop Join 算法进行查询,扫描行数也是 10 万行。因此,从时间复杂度上来说,这两个算法是一样的。但是,Block Nested-Loop Join 算法的这 10 万次判断是内存操作,速度上会快很多,性能也更好。

假设小表的行数是 N,大表的行数是 M,那么在这个算法里:

  1. 两个表都做一次全表扫描,所以总的扫描行数是 M+N;
  2. 内存中的判断次数是 M*N。

可以看到,调换这两个算式中的 M 和 N 没差别,因此这时候选择大表还是小表做驱动表,执行耗时是一样的。

要是表 t1 是一个大表,join_buffer 放不下怎么办呢?join_buffer 的大小是由参数 join_buffer_size 设定的,默认值是 256k。如果放不下表 t1 的所有数据话,策略很简单,就是分段放。

把 join_buffer_size 改成 1200,再执行: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b);

执行过程就变成了:

  1. 扫描表 t1,顺序读取数据行放入 join_buffer 中,放完第 88 行 join_buffer 满了,继续第 2 步;
  2. 扫描表 t2,把 t2 中的每一行取出来,跟 join_buffer 中的数据做对比,满足 join 条件的,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3. 清空 join_buffer;
  4. 继续扫描表 t1,顺序读取最后的 12 行数据放入 join_buffer 中,继续执行第 2 步。

执行流程图也就变成这样:
图 5 Block Nested-Loop Join – 两段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图中的步骤 4 和 5,表示清空 join_buffer 再复用。

可以看到,这时候由于表 t1 被分成了两次放入 join_buffer 中,导致表 t2 会被扫描两次。虽然分成两次放入 join_buffer,但是判断等值条件的次数还是不变的,依然是 (88+12)*1000=10 万次。

驱动表的选择问题
假设,驱动表的数据行数是 N,需要分 K 段才能完成算法流程,被驱动表的数据行数是 M。注意,这里的 K 不是常数,N 越大 K 就会越大,因此把 K 表示为λ*N,显然λ的取值范围是 (0,1)。

在这个算法的执行过程中:

  1. 扫描行数是 N+λNM;
  2. 内存判断 N*M 次。

显然,内存判断次数是不受选择哪个表作为驱动表影响的。而考虑到扫描行数,在 M 和 N 大小确定的情况下,N 小一些,整个算式的结果会更小。

所以结论是,应该让小表当驱动表。

在 N+λNM 这个式子里,λ才是影响扫描行数的关键因素,这个值越小越好。

N 越大,分段数 K 越大。那么,N 固定的时候,什么参数会影响 K 的大小呢?(也就是λ的大小)答案是 join_buffer_size。
join_buffer_size 越大,一次可以放入的行越多,分成的段数也就越少,对被驱动表的全表扫描次数就越少。

再来试着回答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能不能使用 join 语句?
  1. 如果可以使用 Index Nested-Loop Join 算法,也就是说可以用上被驱动表上的索引,其实是没问题的;
  2. 如果使用 Block Nested-Loop Join 算法,扫描行数就会过多。尤其是在大表上的 join 操作,这样可能要扫描被驱动表很多次,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所以这种 join 尽量不要用。

所以在判断要不要使用 join 语句时,就是看 explain 结果里面,Extra 字段里面有没有出现“Block Nested Loop”字样。

  •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使用 join,应该选择大表做驱动表还是选择小表做驱动表?
  1. 如果是 Index Nested-Loop Join 算法,应该选择小表做驱动表;
  2. 如果是 Block Nested-Loop Join 算法:
  • 在 join_buffer_size 足够大的时候,是一样的;
  • 在 join_buffer_size 不够大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常见),应该选择小表做驱动表。

所以,这个问题的结论就是,总是应该使用小表做驱动表。

什么叫作“小表”?
如果我在语句的 where 条件加上 t2.id<=50 这个限定条件,再来看下这两条语句: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b=t2.b) where t2.id<=50;
select * from t2 straight_join t1 on (t1.b=t2.b) where t2.id<=50;

为了让两条语句的被驱动表都用不上索引,所以 join 字段都使用了没有索引的字段 b。

但如果是用第二个语句的话,join_buffer 只需要放入 t2 的前 50 行,显然是更好的。所以这里,“t2 的前 50 行”是那个相对小的表,也就是“小表”。

另外一组例子:

select t1.b,t2.*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b=t2.b) where t2.id<=100;
select t1.b,t2.* from  t2  straight_join t1 on (t1.b=t2.b) where t2.id<=100;

这个例子中,表 t1 和 t2 都是只有 100 行参加 join。但是,这两条语句每次查询放入 join_buffer 中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 表 t1 只查字段 b,因此如果把 t1 放到 join_buffer 中,则 join_buffer 中只需要放入 b 的值;
  • 表 t2 需要查所有的字段,因此如果把表 t2 放到 join_buffer 中的话,就需要放入三个字段 id、a 和 b。

这里,应该选择表 t1 作为驱动表。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里,“只需要一列参与 join 的表 t1”是那个相对小的表。

所以,更准确地说,在决定哪个表做驱动表的时候,应该是两个表按照各自的条件过滤,过滤完成之后,计算参与 join 的各个字段的总数据量,数据量小的那个表,就是“小表”,应该作为驱动表。

2.4 Simple Nested Loop Join 的性能问题

BNL 算法和 Simple Nested Loop Join 算法都是要判断 M*N 次(M 和 N 分别是 join 的两个表的行数),但是 Simple Nested Loop Join 算法的每轮判断都要走全表扫描,因此性能上 BNL 算法执行起来会快很多。

BNL 算法的执行逻辑是:

  1. 首先,将驱动表的数据全部读入内存 join_buffer 中,这里 join_buffer 是无序数组;
  2. 然后,顺序遍历被驱动表的所有行,每一行数据都跟 join_buffer 中的数据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则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Simple Nested Loop Join 算法的执行逻辑是:
顺序取出驱动表中的每一行数据,到被驱动表去做全表扫描匹配,匹配成功则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Simple Nested Loop Join 算法,其实也是把数据读到内存里,然后按照匹配条件进行判断,为什么性能差距会这么大呢?

这个问题,需要用到MySQL 中索引结构和 Buffer Pool 的相关知识点:

  1. 在对被驱动表做全表扫描的时候,如果数据没有在 Buffer Pool 中,就需要等待这部分数据从磁盘读入;
    从磁盘读入数据到内存中,会影响正常业务的 Buffer Pool 命中率,而且这个算法天然会对被驱动表的数据做多次访问,更容易将这些数据页放到 Buffer Pool 的头部
  2. 即使被驱动表数据都在内存中,每次查找“下一个记录的操作”,都是类似指针操作。而 join_buffer 中是数组,遍历的成本更低。

所以说,BNL 算法的性能会更好。


小结
3. 如果可以使用被驱动表的索引,join 语句还是有其优势的;
4. 不能使用被驱动表的索引,只能使用 Block Nested-Loop Join 算法,这样的语句就尽量不要使用;
5. 在使用 join 的时候,应该让小表做驱动表。


思考
如果被驱动表是一个大表,并且是一个冷数据表,除了查询过程中可能会导致 IO 压力大以外,你觉得对这个 MySQL 服务还有什么更严重的影响吗?

使用 BNL 算法的 join 语句,多次扫描一个冷表,而且这个语句执行时间超过 1 秒,就会在再次扫描冷表的时候,把冷表的数据页移到 LRU 链表头部。
这种情况对应的,是冷表的数据量小于整个 Buffer Pool 的 3/8,能够完全放入 old 区域的情况。如果这个冷表很大,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业务正常访问的数据页,没有机会进入 young 区域。由于优化机制的存在,一个正常访问的数据页,要进入 young 区域,需要隔 1 秒后再次被访问到。但是,由于我们的 join 语句在循环读磁盘和淘汰内存页,进入 old 区域的数据页,很可能在 1 秒之内就被淘汰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 MySQL 实例的 Buffer Pool 在这段时间内,young 区域的数据页没有被合理地淘汰。
两种情况都会影响 Buffer Pool 的正常运作。


3. join语句怎么优化?

创建两个表 t1、t2

create table t1(id int primary key, a int, b int, index(a));
create table t2 like t1;
drop procedure idata;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idata()
begin
  declare i int;
  set i=1;
  while(i<=1000)do
    insert into t1 values(i, 1001-i, i);
    set i=i+1;
  end while;
  
  set i=1;
  while(i<=1000000)do
    insert into t2 values(i, i, i);
    set i=i+1;
  end while;

end;;
delimiter ;
call idata();

在表 t1 里,插入了 1000 行数据,每一行的 a=1001-id 的值。
也就是说,表 t1 中字段 a 是逆序的。同时,我在表 t2 中插入了 100 万行数据。

3.1 Multi-Range Read 优化

Multi-Range Read 优化 (MRR)。这个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尽量使用顺序读盘。

回表是指,InnoDB 在普通索引 a 上查到主键 id 的值后,再根据一个个主键 id 的值到主键索引上去查整行数据的过程。

先来看看这个问题。假设,执行这个语句:

select * from t1 where a>=1 and a<=100;

主键索引是一棵 B+ 树,在这棵树上,每次只能根据一个主键 id 查到一行数据。
因此,回表肯定是一行行搜索主键索引的
基本流程如图 1 所示。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如果随着 a 的值递增顺序查询的话,id 的值就变成随机的,那么就会出现随机访问,性能相对较差。
虽然“按行查”这个机制不能改,但是调整查询的顺序,还是能够加速的。

因为大多数的数据都是按照主键递增顺序插入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按照主键的递增顺序查询的话,对磁盘的读比较接近顺序读,能够提升读性能。这就是 MRR 优化的设计思路。

语句的执行流程变成了这样:

  1. 根据索引 a,定位到满足条件的记录,将 id 值放入 read_rnd_buffer 中 ;
  2. 将 read_rnd_buffer 中的 id 进行递增排序;
  3. 排序后的 id 数组,依次到主键 id 索引中查记录,并作为结果返回。

这里,read_rnd_buffer 的大小是由 read_rnd_buffer_size 参数控制的。

如果步骤 1 中,read_rnd_buffer 放满了,就会先执行完步骤 2 和 3,然后清空 read_rnd_buffer。之后继续找索引 a 的下个记录,并继续循环。

如果想要稳定地使用 MRR 优化的话,需要设置set optimizer_switch=“mrr_cost_based=off”。

官方文档的说法,是现在的优化器策略,判断消耗的时候,会更倾向于不使用 MRR,把 mrr_cost_based 设置为 off,就是固定使用 MRR 了。

下面两幅图就是使用了 MRR 优化后的执行流程和 explain 结果:

图 2 MRR 执行流程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图 3 MRR 执行流程的 explain 结果【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explain 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 Extra 字段多了 Using MRR,表示的是用上了 MRR 优化。

而且,由于在 read_rnd_buffer 中按照 id 做了排序,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集也是按照主键 id 递增顺序的,也就是与图 1 结果集中行的顺序相反。

MRR 能够提升性能的核心在于,这条查询语句在索引 a 上做的是一个范围查询(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多值查询),可以得到足够多的主键 id。这样通过排序以后,再去主键索引查数据,才能体现出“顺序性”的优势。

3.2 Batched Key Access

Batched Key Access(BKA) 算法。这个 BKA 算法,其实就是对 NLJ 算法的优化。

NLJ 算法的流程图:

图 4 Index Nested-Loop Join 流程图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NLJ 算法执行的逻辑是:
从驱动表 t1,一行行地取出 a 的值,再到被驱动表 t2 去做 join。也就是说,对于表 t2 来说,每次都是匹配一个值。这时,MRR 的优势就用不上了。

既然如此,就把表 t1 的数据取出来一部分,先放到一个临时内存。这个临时内存不是别人,就是 join_buffer。

join_buffer 在 BNL 算法里的作用,是暂存驱动表的数据。但是在 NLJ 算法里并没有用。那么,刚好就可以复用 join_buffer 到 BKA 算法中。

如图 5 所示,是上面的 NLJ 算法优化后的 BKA 算法的流程。

图 5 Batched Key Access 流程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图中,在 join_buffer 中放入的数据是 P1-P100,表示的是只会取查询需要的字段。
当然,如果 join buffer 放不下 P1~P100 的所有数据,就会把这 100 行数据分成多段执行上图的流程。

  • 启用BKA 算法

需要在执行 SQL 语句之前,先设置
set optimizer_switch=‘mrr=on,mrr_cost_based=off,batched_key_access=on’;
其中,前两个参数的作用是要启用 MRR。这么做的原因是,BKA 算法的优化要依赖于 MRR。

3.3 BNL 算法的性能问题

InnoDB 的 LRU 算法的时候提到,由于 InnoDB 对 Bufffer Pool 的 LRU 算法做了优化,即:第一次从磁盘读入内存的数据页,会先放在 old 区域。
如果 1 秒之后这个数据页不再被访问了,就不会被移动到 LRU 链表头部,这样对 Buffer Pool 的命中率影响就不大。

但是,如果一个使用 BNL 算法的 join 语句,多次扫描一个冷表,而且这个语句执行时间超过 1 秒,就会在再次扫描冷表的时候,把冷表的数据页移到 LRU 链表头部。

这种情况对应的,是冷表的数据量小于整个 Buffer Pool 的 3/8,能够完全放入 old 区域的情况。

如果这个冷表很大,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业务正常访问的数据页,没有机会进入 young 区域。

由于优化机制的存在,一个正常访问的数据页,要进入 young 区域,需要隔 1 秒后再次被访问到。
但是,由于我们的 join 语句在循环读磁盘和淘汰内存页,进入 old 区域的数据页,很可能在 1 秒之内就被淘汰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 MySQL 实例的 Buffer Pool 在这段时间内,young 区域的数据页没有被合理地淘汰。

大表 join 操作虽然对 IO 有影响,但是在语句执行结束后,对 IO 的影响也就结束了。但是,对 Buffer Pool 的影响就是持续性的,需要依靠后续的查询请求慢慢恢复内存命中率。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可以考虑增大 join_buffer_size 的值,减少对被驱动表的扫描次数。

BNL 算法对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可能会多次扫描被驱动表,占用磁盘 IO 资源;
  2. 判断 join 条件需要执行 M*N 次对比(M、N 分别是两张表的行数),如果是大表就会占用非常多的 CPU 资源;
  3. 可能会导致 Buffer Pool 的热数据被淘汰,影响内存命中率。

执行语句之前,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查看 explain 结果的方式,确认是否要使用 BNL 算法。
如果确认优化器会使用 BNL 算法,就需要做优化。优化的常见做法是,给被驱动表的 join 字段加上索引,把 BNL 算法转成 BKA 算法。

这个优化怎么做?

3.4 BNL 转 BKA

一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在被驱动表上建索引,这时就可以直接转成 BKA 算法了。但是,有时候确实会碰到一些不适合在被驱动表上建索引的情况。

select * from t1 join t2 on (t1.b=t2.b) where t2.b>=1 and t2.b<=2000;

表 t2 中插入了 100 万行数据,但是经过 where 条件过滤后,需要参与 join 的只有 2000 行数据。
如果这条语句同时是一个低频的 SQL 语句,那么再为这个语句在表 t2 的字段 b 上创建一个索引就很浪费了。

如果使用 BNL 算法来 join 的话,这个语句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1. 把表 t1 的所有字段取出来,存入 join_buffer 中。这个表只有 1000 行,join_buffer_size 默认值是 256k,可以完全存入。
  2. 扫描表 t2,取出每一行数据跟 join_buffer 中的数据进行对比,
  • 如果不满足 t1.b=t2.b,则跳过;
  • 如果满足 t1.b=t2.b, 再判断其他条件,也就是是否满足 t2.b 处于[1,2000]的条件,如果是,就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否则跳过。

对于表 t2 的每一行,判断 join 是否满足的时候,都需要遍历 join_buffer 中的所有行。因此判断等值条件的次数是 1000*100 万 =10 亿次,这个判断的工作量很大。

图 6 explain 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图 7 语句执行时间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explain 结果里 Extra 字段显示使用了 BNL 算法。在我的测试环境里,这条语句需要执行 1 分 11 秒。

在表 t2 的字段 b 上创建索引会浪费资源,但是不创建索引的话这个语句的等值条件要判断 10 亿次。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这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临时表。使用临时表的大致思路是:

  1. 把表 t2 中满足条件的数据放在临时表 tmp_t 中;
  2. 为了让 join 使用 BKA 算法,给临时表 tmp_t 的字段 b 加上索引;
  3. 让表 t1 和 tmp_t 做 join 操作。

此时,对应的 SQL 语句的写法如下:

create temporary table temp_t(id int primary key, a int, b int, index(b))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emp_t select * from t2 where b>=1 and b<=2000;
select * from t1 join temp_t on (t1.b=temp_t.b);

图 8 使用临时表的执行效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整个过程 3 个语句执行时间的总和还不到 1 秒,相比于前面的 1 分 11 秒,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起看一下这个过程的消耗:

  1. 执行 insert 语句构造 temp_t 表并插入数据的过程中,对表 t2 做了全表扫描,这里扫描行数是 100 万。之后的 join 语句,扫描表 t1,这里的扫描行数是 1000;
  2. join 比较过程中,做了 1000 次带索引的查询。相比于优化前的 join 语句需要做 10 亿次条件判断来说,这个优化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不论是在原表上加索引,还是用有索引的临时表,我们的思路都是让 join 语句能够用上被驱动表上的索引,来触发 BKA 算法,提升查询性能。

3.5 扩展 -hash join

其实上面计算 10 亿次那个操作,看上去有点儿傻。如果 join_buffer 里面维护的不是一个无序数组,而是一个哈希表的话,那么就不是 10 亿次判断,而是 100 万次 hash 查找。这样的话,整条语句的执行速度就快多了

这也正是 MySQL 的优化器和执行器一直被诟病的一个原因:不支持哈希 join。

这个优化思路,我们可以自己实现在业务端。实现流程大致如下:

  1. select * from t1;取得表 t1 的全部 1000 行数据,在业务端存入一个 hash 结构,比如 C++ 里的 set、PHP 的数组这样的数据结构。
  2. select * from t2 where b>=1 and b<=2000; 获取表 t2 中满足条件的 2000 行数据。
  3. 把这 2000 行数据,一行一行地取到业务端,到 hash 结构的数据表中寻找匹配的数据。满足匹配的条件的这行数据,就作为结果集的一行。

理论上,这个过程会比临时表方案的执行速度还要快一些。

3.6 join写法

  1. 如果用 left join 的话,左边的表一定是驱动表吗?
  2. 如果两个表的 join 包含多个条件的等值匹配,是都要写到 on 里面呢,还是只把一个条件写到 on 里面,其他条件写到 where 部分?

构造两个表 a 和 b:

create table a(f1 int, f2 int, index(f1))engine=innodb;
create table b(f1 int, f2 int)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a values(1,1),(2,2),(3,3),(4,4),(5,5),(6,6);
insert into b values(3,3),(4,4),(5,5),(6,6),(7,7),(8,8);

表 a 和 b 都有两个字段 f1 和 f2,不同的是表 a 的字段 f1 上有索引。然后,往两个表中都插入了 6 条记录,其中在表 a 和 b 中同时存在的数据有 4 行。

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下面这两种写法的区别:

select * from a left join b on(a.f1=b.f1) and (a.f2=b.f2); /*Q1*/
select * from a left join b on(a.f1=b.f1) where (a.f2=b.f2);/*Q2*/

把这两条语句分别记为 Q1 和 Q2。
这两个 left join 语句的语义逻辑并不相同。来看一下它们的执行结果。

图 1 两个 join 的查询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可以看到:

  • 语句 Q1 返回的数据集是 6 行,表 a 中即使没有满足匹配条件的记录,查询结果中也会返回一行,并将表 b 的各个字段值填成 NULL。
  • 语句 Q2 返回的是 4 行。从逻辑上可以这么理解,最后的两行,由于表 b 中没有匹配的字段,结果集里面 b.f2 的值是空,不满足 where 部分的条件判断,因此不能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

看看实际执行这两条语句时,MySQL 是怎么做的。

图 2 Q1 的 explain 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可以看到,这个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

  • 驱动表是表 a,被驱动表是表 b;
  • 由于表 b 的 f1 字段上没有索引,所以使用的是 Block Nested Loop Join(简称 BNL) 算法。

这条语句的执行流程其实是这样的:

  1. 把表 a 的内容读入 join_buffer 中。因为是 select * ,所以字段 f1 和 f2 都被放入 join_buffer 了。
  2. 顺序扫描表 b,对于每一行数据,判断 join 条件(也就是 (a.f1=b.f1) and (a.f1=1))是否满足,满足条件的记录, 作为结果集的一行返回。如果语句中有 where 子句,需要先判断 where 部分满足条件后,再返回。
  3. 表 b 扫描完成后,对于没有被匹配的表 a 的行(在这个例子中就是 (1,1)、(2,2) 这两行),把剩余字段补上 NULL,再放入结果集中。

图 3 left join -BNL 算法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可以看到,这条语句确实是以表 a 为驱动表,而且从执行效果看,也和使用 straight_join 是一样的。

语句 Q2 的 expain 结果

图 4 Q2 的 explain 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这条语句是以表 b 为驱动表的。而如果一条 join 语句的 Extra 字段什么都没写的话,就表示使用的是 Index Nested-Loop Join(简称 NLJ)算法。

语句 Q2 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顺序扫描表 b,每一行用 b.f1 到表 a 中去查,匹配到记录后判断 a.f2=b.f2 是否满足,满足条件的话就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为什么语句 Q1 和 Q2 这两个查询的执行流程会差距这么大呢?

其实,这是因为优化器基于 Q2 这个查询的语义做了优化。

在 MySQL 里,NULL 跟任何值执行等值判断和不等值判断的结果,都是 NULL。这里包括, select NULL = NULL 的结果,也是返回 NULL。

因此,语句 Q2 里面 where a.f2=b.f2 就表示,查询结果里面不会包含 b.f2 是 NULL 的行,这样这个 left join 的语义就是“找到这两个表里面,f1、f2 对应相同的行。对于表 a 中存在,而表 b 中匹配不到的行,就放弃”。这样,这条语句虽然用的是 left join,但是语义跟 join 是一致的。

因此,优化器就把这条语句的 left join 改写成了 join,然后因为表 a 的 f1 上有索引,就把表 b 作为驱动表,这样就可以用上 NLJ 算法。在执行 explain 之后,你再执行 show warnings,就能看到这个改写的结果:
图 5 Q2 的改写结果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我们在 SQL 语句中写成 left join,执行过程还是有可能不是从左到右连接的。也就是说,使用 left join 时,左边的表不一定是驱动表。

如果需要 left join 的语义,就不能把被驱动表的字段放在 where 条件里面做等值判断或不等值判断,必须都写在 on 里面。

再看看这两条语句:

select * from a join b on(a.f1=b.f1) and (a.f2=b.f2); /*Q3*/
select * from a join b on(a.f1=b.f1) where (a.f2=b.f2);/*Q4*/

【MySql】11- 实践篇(九),MySql,mysql,数据库
可以看到,这两条语句都被改写成:

select * from a join b where (a.f1=b.f1) and (a.f2=b.f2);

执行计划自然也是一模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join 将判断条件是否全部放在 on 部分就没有区别了。


小结
这些优化方法中:
4. BKA 优化是 MySQL 已经内置支持的,建议你默认使用;
5. BNL 算法效率低,建议你都尽量转成 BKA 算法。优化的方向就是给被驱动表的关联字段加上索引;基于临时表的改进方案,对于能够提前过滤出小数据的 join 语句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MySQL 目前的版本还不支持 hash join,但你可以配合应用端自己模拟出来,理论上效果要好于临时表的方案。


思考
在讲 join 语句的这两篇文章中,都只涉及到了两个表的 join。那么,现在有一个三个表 join 的需求,假设这三个表的表结构如下:

CREATE TABLE `t1` (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b` int(11) DEFAULT NULL,
 `c`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create table t2 like t1;
create table t3 like t2;
insert into ... //初始化三张表的数据

语句的需求实现如下的 join 逻辑:

select * from t1 join t2 on(t1.a=t2.a) join t3 on (t2.b=t3.b) where t1.c>=X and t2.c>=Y and t3.c>=Z;

为了得到最快的执行速度,如果让你来设计表 t1、t2、t3 上的索引,来支持这个 join 语句,你会加哪些索引呢?
同时,如果我希望你用 straight_join 来重写这个语句,配合你创建的索引,你就需要安排连接顺序,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原则是要尽量使用 BKA 算法。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BKA 算法的时候,并不是“先计算两个表 join 的结果,再跟第三个表 join”,而是直接嵌套查询的。
具体实现是:在 t1.c>=X、t2.c>=Y、t3.c>=Z 这三个条件里,选择一个经过过滤以后,数据最少的那个表,作为第一个驱动表。
此时,可能会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选出来是表 t1 或者 t3,那剩下的部分就固定了。

  1. 如果驱动表是 t1,则连接顺序是 t1->t2->t3,要在被驱动表字段创建上索引,也就是 t2.a 和 t3.b 上创建索引;
  2. 如果驱动表是 t3,则连接顺序是 t3->t2->t1,需要在 t2.b 和 t1.a 上创建索引。

同时,还需要在第一个驱动表的字段 c 上创建索引。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选出来的第一个驱动表是表 t2 的话,则需要评估另外两个条件的过滤效果。

整体的思路就是,尽量让每一次参与 join 的驱动表的数据集,越小越好,因为这样我们的驱动表就会越小。


来自林晓斌《Mysql实战45讲》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41253.html

到了这里,关于【MySql】11- 实践篇(九)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MySQL 数据库】11、学习 MySQL 中的【锁】

    锁是计算机协调多个进程或线程并发访问某一资源的机制 在数据库中,除传统的计算资源(CPU、RAM、I/O)的争用以外,数据也是一种供许多用户共享的资源。如何保证数据并发访问的一致性、有效性是所有数据库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锁冲突是影响数据库并发访问性能的一个

    2024年02月08日
    浏览(57)
  • 程序员职业规划-实践篇

    你是否认真思考过3-5年、10年: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作为一名技术人,我们应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不再焦虑、为自己加速~ 一块留言来聊聊吧~ 你该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事情、拿多少钱,都取决于一个问题: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你是否认真思考过3-5年、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94)
  • 【实践篇】推荐算法PaaS化探索与实践 | 京东云技术团队

    作者:京东零售 崔宁 目前,推荐算法部支持了主站、企业业务、全渠道等20+业务线的900+推荐场景,通过梳理大促运营、各垂直业务线推荐场景的共性需求,对现有推荐算法能力进行沉淀和积累,并通过算法PaaS化打造通用化的推荐能力,提升各业务场景推荐赋能效率,高效赋

    2024年02月15日
    浏览(43)
  • 实用数据库开发实践MySQL——数据模型

    目录 第1关 关系模型 关系型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基本术语 关系模型的数据操纵与完整性约束 数据操纵 完整性约束 关系模型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实验 头歌实验代码 第2关 层次模型 层次型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纵与完整性约束 数据操纵 完整性约束 层次模型优缺点 优点 缺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56)
  • 「ML 实践篇」分类系统:图片数字识别

    目的 :使用 MNIST 数据集,建立数字图像识别模型,识别任意图像中的数字; MNIST ,一组由美国高中生和人口调查局员工手写的 70000 个数字图片;每张图片都用其代表的数字标记;因广泛被应用于机器学习入门,被称作机器学习领域的 Hello World ;也可用于测试新分类算法的

    2023年04月08日
    浏览(86)
  • 微服务实战系列之ZooKeeper(实践篇)

    关于 ZooKeeper ,博主已完整的通过庖丁解牛式的 “解法” ,完成了概述。我想掌握了这些基础原理和概念后,工作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甚至offer也可能手到擒来,真实一举两得,美极了。 为了更有直观的体验,强化概念,博主特别献上一篇实践文章。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学

    2024年01月21日
    浏览(84)
  • Redis【实践篇】之RedisTemplate基本操作

    在SpringBoot中,可以使用RedisTemplate来操作Redis数据库。RedisTemplate是Spring Data Redis提供的一个强大的Redis客户端,它支持各种Redis数据结构,并提供了许多方便的方法来操作这些数据结构。下面是一些RedisTemplate的用法示例: 在此示例中,创建了一个RedisTemplate对象,并设置了key和

    2024年02月16日
    浏览(94)
  • 【实践篇】领域驱动设计:DDD工程参考架构

    不同团队落地DDD所采取的应用架构风格可能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的DDD工程架构。有些团队可能遵循经典的DDD四层架构,或改进的DDD四层架构,有些团队可能综合考虑分层架构、整洁架构、六边形架构等多种架构风格,有些在实践中可能引入CQRS解决读模型与写模型的差异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50)
  • 【实践篇】DDD脚手架及编码规范

    我们团队一直在持续推进业务系统的体系化治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沉淀了自己的DDD脚手架项目。脚手架项目是体系化治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有两点: (1)可以对新建的项目进行统一的规范; (2)对于指导老项目进行DDD的改造提供指导。 本文主要是梳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55)
  • 瑞芯微RK3568开发:GPIO实践篇

            SOC平台各类GPIO构建原理是大道一统的,在各个诸如状态、数据、中断和屏蔽等寄存器具体含义用法,有少许差异。玩好RK的GPIO,需要先理解这类通用接口的框架。         介绍RK3568的GPIO,认为讲2类重要地址和记录几种编程实践方法即可。 一、2类地址         RK

    2024年02月10日
    浏览(73)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