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认识“协议”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应用层的应用程序会产生数据,这个数据往往不是简单的一段字符串数据,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结构化数据,应用层要想在网络中发送这个结构化数据,就要将其转化成报文结构,而这个将应用程序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转化成报文的过程就是序列化

数据被序列化成报文后,应用程序进程就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了网络接口,将报文交付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就会完成后续的操作,将数据封装,然后让网卡硬件发送出去。

报文经过网络被接收方主机的网卡硬件接收后,接收方主机的操作系统就会获取网卡硬件中接收到的报文并进行分用,然后在进程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网络接口时,将报文交给进程,进程接收到报文后,将报文转化成对应的结构化数据的过程就是反序列化。

[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linux,服务器,开发语言,c++

程序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要被序列化,程序接收报文要将其反序列化,不论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都要遵守一定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双方的“协议”,此外协议还包括如何给有效载荷添加报头成为一个完整报文,如何给完整报文去除报头获得有效载荷、结构化数据的结构。一个结构化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序列化封装后,再根据序列化的规则进行封装操作的逆操作,也就是反序列化,一定能得到原始的结构化数据,这就是"协议"的作用。

网络计算器

为了更好的体会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过程,我们进行编码,实现一个网络计算器。为了实现这个网络计算器,我们需要实现一个进行计算的服务端, 实现一个发送请求的客户端。我们使用客户端把要计算的两个操作数发过去, 然后由服务端进行计算, 最后再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引入Sock类

要实现的是网络计算器,因此一定是需要使用套接字的,因此我们封装一个Sock类,类内部编写一些套接字操作函数。使用这个类方便后续代码的编写,具体代码实现如下:

static const int backlog = 64;
static const int defaultfd = -1;

class Sock
{
    public:
    Sock() : _sock(defaultfd)
    {
    }

    void Socket() // 创建套接字
    {
        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TCP
        if (_sock < 0)
        {
            LogMessage(Fatal, "create socket error:%s", strerror(errno)); // 打印信息到日志文件中
            exit(SOCKET_ERROR);
        }
    }

    void Bind(uint16_t port) // 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
    {
        struct sockaddr_in local;
        memset(&local, 0, sizeof(local));
        local.sin_family = AF_INET;
        local.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local.sin_port = htons(port);
        if (bind(_sock, (struct sockaddr *)&local, sizeof(local)) < 0)
        {
            LogMessage(Fatal, "bind socket error:%s", strerror(errno));
            exit(BIND_ERROR);
        }
    }

    void Listen()
    {
        if (listen(_sock, backlog) < 0)
        {
            LogMessage(Fatal, "listen socket error:%s", strerror(errno));
            exit(LISTEN_ERROR);
        }
    }

    int Accept(std::string *clientip, uint16_t *clientport)
    {
        struct sockaddr_in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temp));
        socklen_t len = sizeof(temp);
        int sock = accept(_sock, (struct sockaddr *)&temp, &len);
        if (sock < 0)
        {
            LogMessage(Warning, "accept socket error:%s", strerror(errno));
        }
        else
        {
            *clientip = inet_ntoa(temp.sin_addr);
            *clientport = htons(temp.sin_port);
        }
        return sock;
    }

    int Connect(std::string& serverip, uint16_t& serverport)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
        memset(&server, 0, sizeof(server));
        serve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serverip.c_str());
        server.sin_port = htons(serverport);
        return connect(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er, sizeof(server));
    }

    int Fd()
    {
        return _sock;
    }

    ~Sock()
    {
        if (_sock != defaultfd)
        {
            close(_sock);
        }
    }

    private:
    int _sock;
};

说明: 想了解套接字编写的更多细节可以查看博主的另一篇博客网络套接字编程(二)-CSDN博客,该Sock类内部使用了一个LogMessage函数,该函数的作用是打印日志信息到日志文件中,想了解该日志组件的更多细节可以查看博主的另一篇博客网络套接字编程(三)-CSDN博客。

设计协议

设计协议,指定客户端和服务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具体规则,具体代码如下:

#define SEP " "
#define SEP_LEN strlen(SEP)
#define HEAD_SEP "\r\n"
#define HEAD_SEP_LEN strlen(HEAD_SEP)

std::string addHeader(const std::string &send_string)//给有效载荷添加报头
{
    std::string s;
    s += std::to_string(send_string.size());
    s += HEAD_SEP;
    s += send_string;
    s += HEAD_SEP;
    return s;
}

std::string removeHeader(int len, const std::string &package)//去除报头还原有效载荷
{    
    std::string temp = package.substr(package.size() - HEAD_SEP_LEN - len, len);  
    return temp;
}

int readPackage(int sock, std::string &inbuffer, std::string *package)//读取报文函数
{   
    char buffer[1024];
    ssize_t s = recv(sock, buffer, sizeof(buffer)-1, 0);//读取数据
    if (s <= 0)
        return -1;//读取数据出错
    inbuffer += buffer;
    int pos = inbuffer.find(HEAD_SEP, 0);
    if (pos == std::string::npos) return 0;//读取到的数据中没有完整的报文
    std::string lenStr = inbuffer.substr(0, pos);//获取有效载荷长度字符串
    int len = toInt(lenStr);//计算有效载荷长度
    int targetPackageLen = lenStr.size() + len + 2 * HEAD_SEP_LEN;//计算一个完整报文长度 
    if (targetPackageLen > inbuffer.size()) return 0;//读取到的数据中没有完整的报文
    *package = inbuffer.substr(0, targetPackageLen);//获取报文
    inbuffer.erase(0, targetPackageLen);//清除已读取的报文,为下一次读取做准备

    return len;
}

int stringSplit(const std::string &inStr, const std::string& sep, std::vector<std::string> *result)//对有效载荷字符切割
{
    size_t start = 0;

    while(start< inStr.size())
    {
        int pos = inStr.find(sep, start);
        if(pos == std::string::npos)//没找到对应字符串
            break;
        result->push_back(inStr.substr(start, pos - start));
        start = pos + sep.size();
    }
    if (start < inStr.size())//将最后一个操作数写入
        result->push_back(inStr.substr(start));

    return result->size();
}

int toInt(const std::string &str)//将字符串转化成整形数据
{
    return atoi(str.c_str());
}

class Request // 请求结构体
{
    public:
    Request()
    {
    }
    Request(int x, int y, char op) : _x(x), _y(y), _op(op)
    {
    }
    bool Serialize(std::string *outStr) // 序列化
    {
        *outStr = ""; // 清空

        //将结构化数据转化成有效载荷字符串
        std::string x_string = std::to_string(_x);
        std::string y_string = std::to_string(_y);
        *outStr = x_string + SEP + _op + SEP + y_string;

        return true;
    }
    bool Deserialize(const std::string &inStr) // 反序列化
    {
        // 将有效载荷字符串反序列化
        std::vector<std::string> result;
        int ret = stringSplit(inStr, SEP, &result);
        if (ret != 3)//操作符和操作数的数量不正确
            return false;
        if (result[1].size() != 1)//操作符错误
            return false;
        _x = toInt(result[0].c_str());
        _y = toInt(result[2].c_str());
        _op = result[1][0];
        return true;
    }
    void Print()//打印数据
    {
        std::cout << "req.x:" << _x << " req.y:" << _y << " req.op" << _op << std::endl; 
    }
    public:
    int _x;   // 左操作数
    int _y;   // 右操作数
    char _op; // 操作符
};

class Response // 相应结构体
{
    public:
    Response()
    {
    }
    Response(int result, int exitcode):_result(result), _exitcode(exitcode)
    {
    }
    bool Serialize(std::string *outStr) // 序列化
    {
        *outStr = ""; // 清空
        //将结构化数据转化成有效载荷字符串
        std::string ret_string = std::to_string(_result);
        std::string excd_string = std::to_string(_exitcode);
        *outStr = ret_string + SEP + excd_string;

        return true;
    }
    bool Deserialize(const std::string &inStr) // 反序列化
    {
        std::vector<std::string> result;
        int ret = stringSplit(inStr, SEP, &result);
        if (ret != 2)
            return false;

        _result = toInt(result[0].c_str());
        _exitcode = toInt(result[1].c_str());
        return true;

    }
    void Print()//打印数据
    {
        std::cout << "resp.result:" << _result << " req.exitcode:" << _exitcode << std::endl; 
    }
    public:
    int _result;   // 计算结果
    int _exitcode; // 错误码
};

报文的设计

为了让客户端和服务端读取数据后,将每个有效载荷分离开来,在发送数据前,要为其添加应用层报头,报文的结构:有效载荷长度\r\n有效载荷\r\n,在客户端和服务端读取数据时,只有读到一个完整的报文结构,才认为读到了一个有效载荷,才会将该报文结构读取。

因此添加报头的方式如下: 有效载荷 ->有效载荷长度\r\n有效载荷\r\n,对应上述代码中的addHeader函数,参数是有效载荷字符串,返回值是添加报头后报文结构字符串。

去除报头的方式如下: 有效载荷长度\r\n有效载荷\r\n ->有效载荷对应上述代码中的removeHeader函数,参数是报文结构字符串,返回值是去除报头后的有效载荷字符串。

由于实现的是计算器功能,因此我们要处理的数据是类似于1+1的字符串,将其转换成有效载荷后为1 + 1,中间用空格隔开。

读取报文的方式

由于要同读取一个完整报文结构的方式来将每个有效载荷分离开,因此实现了readPackage函数,用于将每个报文结构分割。

该函数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读取数据的文件描述符,第二个参数是应用层级别的缓冲区,第三个参数是获取一个完整报文结构输出型参数,从文件中读取数据后,先将数据加载到应用层级缓冲区,然后使用该缓冲区内部的数据进行报文结构的查找,如果当前缓冲区内没有一个完整的报文结构,就退出该函数,等待下一次读取文件。

报文结构查找的方式如下:首先报文的结构是有效载荷长度\r\n有效载荷\r\n,因此先寻找\r\n结构,通过该结构找到有效载荷长度,然后通过有效载荷长度计算该完整报文结构的长度,然后判断缓冲区内部数据的大小是否超过该报文结构长度。最后将这个报文结构写入输出性参数中。

引入Request类和Response类

Request类是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所使用的结构化数据,类内部实现了将Request类序列化成只包含有效载荷的字符串的Serialize成员函数,还实现了将只包含有效载荷的字符串反序列化成Request类的Deserialize函数。

Response类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相应所使用的结构化数据,类内部实现了将Response类序列化成只包含有效载荷的字符串的Serialize成员函数,还实现了将只包含有效载荷的字符串反序列化成Response类的Deserialize函数。

Request类和Response类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都使用了stringSplit函数和toInt函数,其中stringSplit函数是有效载荷切割函数,toInt函数是将字符串转化成整形函数。stringSplit函数的实现方式如下:由于有效载荷中操作数和操作符是由空格隔开的,因此使用空格将左操作数、操作符、右操作数分离开来。落实到代码中就是设计了一个存储字符串的vector结构的result变量,查找第一个空格将空格前的数据写入result[0],查找第二个空格将两个空格之间的数据写入result[1],将第二个空格后的数据写入result[2],由于是形如1 + 1的字符串,因此result[0]为左操作数,result[1]为操作数符,result[2]为右操作数

编写服务端类

我们将计算器服务端封装成类,类内部实现服务端的初始化,服务端启动的函数,计算器任务执行函数,具体代码实现如下:

using func_t = std::function<Response(const Request &)>;

class TcpServer;

class ThreadData
{
    public:
    ThreadData(int sock, std::string clientip, uint16_t clientport, TcpServer *tsvr)
        : _sock(sock), _clientip(clientip), _clientport(clientport), _tsvr(tsvr)
        {
        }

    public:
    int _sock;
    std::string _clientip;
    uint16_t _clientport;
    TcpServer *_tsvr;
};

class TcpServer
{
    public:
    TcpServer(func_t func, uint16_t port) : _func(func), _port(port)
    {
    }
    void initServer()
    {
        _listensock.Socket();
        _listensock.Bind(_port);
        _listensock.Listen();
        LogMessage(Info, "Init server done,listensock:%d", _listensock.Fd());
    }

    void start()
    {
        std::string clientip;
        uint16_t clientport;
        while (true)
        {
            pthread_t tid;
            int sock = _listensock.Accept(&clientip, &clientport);
            ThreadData *td = new ThreadData(sock, clientip, clientport, this);
            pthread_create(&tid, nullptr, ThreadRoutine, td);
        }
    }

    static void *ThreadRoutine(void *args)
    {
        pthread_detach(pthread_self());
        ThreadData *td = static_cast<ThreadData *>(args);
        td->_tsvr->ServiceIO(td->_sock, td->_clientip, td->_clientport);
        delete td;
        return nullptr;
    }

    void ServiceIO(int sock, std::string &clientip, uint16_t clientiport)
    {
        std::string inbuffer; // 读取报文缓冲区
        while (true)
        {
            // 1.读取报文并获得有效载荷
            std::string package;
            int n = readPackage(sock, inbuffer, &package);
            if (n == -1)
                break;
            else if (n == 0)
                continue;
            package = removeHeader(n, package);
            // 2.请求反序列化
            Request req;
            req.Deserialize(package);
            req.Print();
            // 3.处理请求
            Response res = _func(req); // 业务逻辑!
            res.Print();
            // 4.相应序列化
            std::string send_string;
            res.Serialize(&send_string);

            // 5.添加报头并发送报文
            send_string = addHeader(send_string);
            send(sock, send_string.c_str(), send_string.size(), 0);
        }
        close(sock);
    }

    private:
    uint16_t _port;
    Sock _listensock;
    func_t _func; // 网络服务方法--进行计算
};

任务执行实体

服务端主线程初始化进行初始化操作后,服务端每获取一个客户端的连接后,会为其创建一个新线程,由这个新线程来担任任务执行的实体。主线程只做监听和获取连接的操作,新线程来完成计算器的任务。其中,新线程会调用ThreadRoutine函数执行任务。

ThreadData类的作用

由于完成任务的是新线程,因此新线程需要得到完成任务所需的参数,包括进行数据传输的套接字文件描述符、客户端IP地址、客户端端口号、服务端类的指针等。需要服务端类的指针的原因是,任务执行函数ServiceIO函数是服务端类的成员函数,需要使用服务端类的指针调用该函数。其中,ServiceIO函数中的数据计算作为网络服务方法在创建类对象时传入。

启动服务端

首先,启动服务端前,对输入的命令行参数进行纠错处理,其次,创建服务端类后,需要传入数据计算方法和要绑定的端口,具体代码如下:

Response calculate(const Request &req)
{
    Response resp(0, 0);
    switch (req._op)
    {
    case '+':
        resp._result = req._x + req._y;
        break;
    case '-':
        resp._result = req._x - req._y;
        break;
    case '*':
        resp._result = req._x * req._y;
        break;
    case '/':
        if (req._y == 0)
            resp._exitcode = 1;
        else
            resp._result = req._x / req._y;
        break;
    case '%':
        if (req._y == 0)
            resp._exitcode = 2;
        else
            resp._result = req._x % req._y;
        break;
    default:
        resp._exitcode = 3;
        break;
    }

    return resp;
}

void Usage(std::string proc)
{
    std::cout << "Usage:\n\t" << proc << "port\n" << std::end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f (argc != 2)
    {
        Usage(argv[0]);
        exit(USAGE_ERROR);
    }
    uint16_t port = atoi(argv[1]);
    std::unique_ptr<TcpServer> tsvr(new TcpServer(calculate, port));
    tsvr->initServer();
    tsvr->start();
    return 0;
}

编写客户端类

和服务端相同,将客户端也封装成类,提供客户端初始化成员函数,提供客户端运行函数,具体代码实现如下:

class TcpClinet
{
public:
    TcpClinet(std::string serverip, uint16_t serverport) : _serverip(serverip), _serverport(serverport)
    {
    }
    void initClient()
    {
        _sock.Socket();
        int n = _sock.Connect(_serverip, _serverport);
        if (n == -1)
        {
            LogMessage(Fatal, "connect socket error:", strerror(errno));
            exit(-1);
        }
    }

    void start()
    {
        std::string buffer;
        while (true)
        {
            Request req;
            // 1. 获取操作数和操作符
            int x;
            int y;
            char op;
            std::cout << "Pleas enter x>";
            std::cin >> req._x;
            std::cout << "Pleas enter y>";
            std::cin >> req._y;
            std::cout << "Pleas enter op>";
            std::cin >> req._op;
            // 2. 将结构体数据序列化
            std::string req_string;
            req.Serialize(&req_string);
            req.Print();
            // 3. 添加报头
            req_string = addHeader(req_string);
            // 4. 发送报文
            send(_sock.Fd(), req_string.c_str(), req_string.size(), 0);
            // 5. 接收相应
            std::string package;
            int n = 0;
            do
            {
                n = readPackage(_sock.Fd(), buffer, &package);
                if (n < 0)
                    break;
            } while (n == 0);
            if (n < 0)
                break;
            // 6. 去掉报头
            package = removeHeader(n, package);

            // 7. 反序列化
            Response resp;
            resp.Deserialize(package);
            resp.Print();
        }
    }

private:
    Sock _sock;
    std::string _serverip;
    uint16_t _serverport;
};

客户端运行

使用start函数运行客户端后,先接收用户输入的计算数据,然后封装成Request类的结构化数据,对其序列化发送,接收数据后反序列化转换成Response类的结构体化数据输出。

启动客户端

和服务端相同,首先,启动服客户端前,对输入的命令行参数进行纠错处理,具体代码如下:

void Usage(std::string proc)
{
    std::cout << "Usage:\n\t" << proc << "serverip serverport\n"
              << std::end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f (argc != 3)
    {
        Usage(argv[0]);
        exit(USAGE_ERROR);
    }
    std::string serverip = argv[1];
    uint16_t serverport = atoi(argv[2]);
    std::unique_ptr<TcpClinet> tcvr(new TcpClinet(serverip, serverport));
    tcvr->initClient();
    tcvr->start();
    return 0;
}

程序测试

首先启动服务端,并绑定端口号为8083:

[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linux,服务器,开发语言,c++

启动客户端,并输入服务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linux,服务器,开发语言,c++

在客户端分别输入左操作数、右操作数、操作符,查看结果:

[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linux,服务器,开发语言,c++

再尝试进行除法运算:

[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linux,服务器,开发语言,c++

由于除数为0,因此返回码为1。

说明: 该程序只有在用户输入的数据符合协议时,才具有健壮性,除此之外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分别在不同的平台下运行,在这两个平台下计算出请求结构体和响应结构体的大小可能会不同,此时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当前代码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但这个代码能够让我们直观地体会到协议的作用,这里将其当作一份示意性代码就行了。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44688.html

到了这里,关于[计算机网络]认识“协议”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简单认识OSI(计算机网络分层)七层模型

            学校上课讲的太笼统啥也不是,自己学的太玄学似懂非懂突然在看到了一篇公众文文章。文章从初始到现在,步步为营的遇到一个解决一个前人的问题,有了细致入微的讲述,把之前学的死东西都连起来了。 如果让你来设计网络 https://mp.weixin.qq.com/s/jiPMUk6zUdOY6eKxAjN

    2024年02月06日
    浏览(257)
  • 计算机网络 day6 arp病毒 - ICMP协议 - ping命令 - Linux手工配置IP地址

    目录 arp协议 arp病毒欺骗 arp病毒的运行原理 arp病毒产生的后果: 解决方法: ICMP协议 ICMP用在哪里?     ICMP协议数据的封装过程 ​编辑 为什么icmp协议封装好数据后,还要加一个ip包头,再使用ip协议再次进行封装,也就是在网络层封装了2次?  2种类型的ICMP数据包 1、ec

    2024年02月16日
    浏览(47)
  • 初识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 协议初识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计算机在诞生之初,在军事上用来计算导弹的弹道轨迹!在发展的过程中( 商业的推动,国家政策推动 ),计算机的应用场景被发现!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 现在,

    2024年01月25日
    浏览(42)
  • 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

    作为一个小萌新,当然我无法将tcp/ip协议的大部分江山和盘托出,但是其中很多面试可能问到的知识,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 首先,在学习tcp/ip协议之前,我们必须搞明白什么是tcp/ip协议。 书本上的定义: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

    2024年02月03日
    浏览(40)
  •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协议 -- ICMP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报文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直接传递控制消息,是一个TCP/IP协议。 ICMP协议的定位 网络层的最典型的协议是IP协议,但是除了IP协议之外,还有ICMP协议和IGMP协议。 ICMP、IGMP和IP协议虽然都属于网络层的协议,但是ICMP协议和IGMP协议属

    2024年02月14日
    浏览(38)
  • 计算机网络-网络文件共享协议

    前言 在计算机网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在不同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如何共享和访问文件的场景,并且在实际项目中有这样的需求,在Linux中需要动态的mount文件,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文件共享协议以满足并发,吞吐量等需求。这就涉及今天要讲的网络文件共享协议SMB和NFS。

    2024年04月29日
    浏览(71)
  • 【计算机网络笔记】什么是网络协议?

    本篇文章总字数:1027字 预计阅读时间:3~7min 建议收藏之后慢慢阅读 硬件(主机、路由器、通信链 路等)只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 规则 。如果仅仅修好了道路、有了车辆,没有交通规则来指导我们安全、有序的行驶,交通系统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40)
  •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路由选择协议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 专用计算机 ,其任务是 转发分组 和 路由选择 。 实现的网络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路由器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 路由选择部分(控制部分) :核心是路由选择处理机,它根据 路由选择协议 构造出 路由表 ,路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41)
  • 计算机网络之5层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快速传输数据,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要实现这种高效的通信,网络协议就变得至关重要。网络协议是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约定,它们确保了数据能够在网络中顺畅传输。在

    2024年02月10日
    浏览(49)
  • 【计算机网络】网络基础--协议/网络协议/网络传输流程/地址管理

    网络的发展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独立模式: 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 此时计算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个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是独立的,需要等待前一个将任务完成之后,自己才能进行执行任务,是串行执行的,效率很低。 网络互联: 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完成数据共享:

    2024年02月03日
    浏览(4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