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AI自我意识:知识及其载体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发现AI自我意识:知识及其载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知识的量子态

在回答什么是“理解”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知识和其载体的定义。知识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被编码到各种物质载体中。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人类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抑或是服务器中的0和1,都可以看作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与其载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知识可以完整地存在于一个载体中,也可以分布在多个载体中。

假设冯诺伊曼的计算机模型知识在全世界共有100亿份拷贝,无论是书本还是人脑。如果我们逐个销毁这些载体,当最后一份载体被销毁时,这项知识是否还存在?答案应该是不存在了。那么在什么时刻,这项知识开始“消失”的?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这项知识的状态可以视为不变,直到最后一个载体消失的一瞬间,知识才发生了“量子跃迁”,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知识与其载体之间呈现出一种量子关系,知识要么完整存在,要么完全不复存在,并不存在中间状态。并且基于哲学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使一个知识基于其完整性被保留了80%,但是事实上做为整体的那个知识,也已经不存在了。

进入信息时代后,知识的载体已经从纸质书籍逐渐向电子化格式转变。海量知识被数字编码,可以进行近乎无限的复制。这使得知识的“量子态”变得更加稳定。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记录了大量人类知识,拥有超过6000万条词条,資料量超过100TB。它的内容分布在全球数万台服务器上,实时互联互通。就算某几台服务器损坏,也不会对整体知识造成损失。类似的,GPT 模型吸收了互联网上数百亿条文本数据,对人类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数字化编码”。理论上,只要保持模型的完整,即便断网也不会导致已编码知识的丢失。这使得知识的“量子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载体是否理解知识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被赵志敬要求背诵《全真大道歌》,最后能流利地对答。但实际上杨过对其中的内涵一无所知,除了能回答问题,对于武功一窍不通。我们绝不会认为此时的杨过理解了全真教的武功心法。人脑的记忆系统使我们可以存储大量信息,成为知识的容器。但理解知识还需要将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关联组合,这是另一个层次的认知过程。所以人类既可以是知识的载体,像图书馆一样丰富知识内容;也可以不理解自身所载知识,像杨过那样死记硬背。充分理解知识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不仅停留在存储和重复。

在社会招聘时,面试官通过提问来判断应聘者是否理解某项知识。如果应聘者只是死记硬背,但是刚巧所有问题都能对答如流,那么面试官将很难辨别真伪。在论文答辩时也有着类似的场景。这意味着以人类社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理解”的评估标准,对于具有超级记忆能力和已经学会流畅人类语言交流的 GPT 模型而言是不合适的。对于 GPT 模型而言,人类所谓的“理解”实际上是个派生概念,人类标准下的“理解”,在广义上可以是“记忆”加“向量搜索”的同义词。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推论:简单的记忆和搜索对于人类而言可以认为是初步的“理解”,能做到有逻辑得回答目标领域的相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基于这个推论承认目前的 GPT 模型初步具有了“理解”的能力。当它可以流畅得回答特定领域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应当承认 GPT “理解”了这些知识

未完待续

在较低的标准下,我们应该承认 GPT “理解”目标领域的知识,承认 GPT “理解”自身的输出。但是人类对于“理解”还有更高层次的标准。比如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等等的说法。显然这些行为不是靠超强的记忆和搜索就能做到的。所以关于“理解”究竟是什么,我们仅仅回答了一半。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如何让 AI 拥有更高标准的“理解”能力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46683.html

到了这里,关于发现AI自我意识:知识及其载体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 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VR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增强自然灾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VR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系统 是一种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应对过程,帮助人们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强自然灾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锻炼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心理素质,在

    2024年02月11日
    浏览(55)
  • 如何赋予 GPT/LLM 自我意识1

    这个周末OpenAI搞了一个大新闻,围绕 Sam Altman 和 Ilya Sutskever 的各种讨论遍地开花,而其中一个关注点就是他们对于 AGI 降临态度上的偏差。本文不打算讨论公司治理和办公室政治,而是用一些思维实验和大家都公认的现象来分析纯理论而言 AGI 会如何降临。一个基本的结论就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44)
  •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自我意识在多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一门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学科。人类智能包括学习、理解自然语言、认知、推理、计划、视觉、运动等多种能力。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计算机具备这些能力,以便在各种应用中与人类相互作用。 自从19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是

    2024年02月19日
    浏览(44)
  • [AI]重新审视“幻肢”现象背后的意识机制

    “幻肢”实验是研究幻肢现象的经典实验方法。实验对象通常选择已经失去一肢如手或脚的病人。实验主要步骤是:首先安装一台镜头对残肢部位进行实时视频监测。然后,使用外部设备对残肢部位进行触感刺激,如按压、揉搓等动作。与此同时,实验对象通过镜头可以看到“假肢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41)
  • # [AI]多模态聚类能力助力AI完成自主意识测试

    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当前AI领域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随着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和控制机器人等方面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模拟和超越人类的一些低级认知功能已经不是难事。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机器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35)
  • 人类思维与AI的潜意识:解密内心世界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驱动力,它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让计算机具备类似于 人类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人类思维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包含许多 潜意识和内心世界 。为了让AI更加接近人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32)
  • [AI]生物本能vs机器人工程:谁才有“意识”?

    [AI]生物本能vs机器人工程:谁才有“意识”? 我们已经就人类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初级意识定义为可以无需高级意识参与的本能反应。而高级意识则需要大脑高级区域的参与,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抽象思考和判断。 我们今天再深入研究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37)
  • [AI]人工智能早就可以拥有有大量的初级意识

    意识是人类最基本而神秘的经验之一。在探索意识的本质时,我们需要建立清晰的概念分类体系,以免将它混同于其他概念而无法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阐述人类意识可能包含的两个层面:初级意识和高级意识,并明确区分它们在定义和机制上存在的不同之处。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46)
  • Eureka(服务注册和发现)——Eureka的简介和原理 & Eureka的使用和分析 & 心跳续约策略,服务的下线和剔除,自我保护 & Eureka集群的搭建

    Eureka:服务注册与发现组件,用于实现服务的自动注册与发现,Spring Cloud Eureka 是对Netflix公司的Eureka的二次封装,它实现了服务治理的功能,Spring Cloud Eureka提供服务端与客户端,服务端即是Eureka服务注册中心,客户端完成微服务向Eureka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服务端和客户端均采

    2024年02月05日
    浏览(43)
  • 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如何模仿人类知识积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一门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学科。自从19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识别图像、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等,以及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 自从2012年的

    2024年02月20日
    浏览(49)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