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阿Q社区
https://bbs.csdn.net/topics/617897123
系统架构演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应用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系统架构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从互联网早期到现在,系统架构大体经历了下面几个过程:单体应用架构—>垂直应用架构—>分布式架构—>SOA架构—>微服务架构,当然还有悄然兴起的Service Mesh
(服务网格化)。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每种系统架构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各有什么优缺点。
单体应用架构
互联网早期,一般的网站应用流量较小,只需一个应用将所有功能代码都部署在一起就可以,这样可以减少开发、部署和维护的成本。
比如说一个电商系统,里面会包含很多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等模块,我们会把它们做成一个web项目,然后部署到一台tomcat服务器上。
优点:
- 项目架构简单,小型项目的话,开发成本低;
- 项目部署在一个节点上,维护方便;
缺点:
- 全部功能集成在一个工程中,对于大型项目来讲不易开发和维护;
- 项目模块之间紧密耦合,单点容错率低;
- 无法针对不同模块进行针对性优化和水平扩展;
垂直应用架构
随着访问量的逐渐增大,单一应用只能依靠增加节点来应对,但是这时候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模块都会有比较大的访问量。
还是以上面的电商为例子,用户访问量的增加可能影响的只是用户和订单模块,但是对消息模块的影响就比较小。那么此时我们希望只多增加几个订单模块而不增加消息模块,此时单体应用就做不到了,垂直应用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的垂直应用架构,就是将原来的一个应用拆成互不相干的几个应用,以提升效率。比如我们可以将上面电商的单体应用拆分成:
- 电商系统(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
- 后台系统(用户管理订单管理客户管理);
- CMS系统(广告管理营销管理);
这样拆分完毕之后,一旦用户访问量变大,只需要增加电商系统的节点就可以了,而无需增加后台和CMS的节点。
分布式架构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重复的业务代码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思考可不可以将重复的代码抽取出来,做成统一的业务层作为独立的服务,然后由前端控制层调用不同的业务层服务呢?这就产生了新的分布式系统架构。
分布式架构将把工程拆分成表现层和服务层两个部分,服务层中包含业务逻辑。表现层只需要处理和页面的交互,业务逻辑都是调用服务层的服务来实现。
**优点:**抽取公共的功能为服务层,提高代码复用性。
**缺点:**系统间耦合度变高,调用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维护。
SOA 架构
在分布式架构下,当服务越来越多,容量的评估、小服务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逐渐显现,此时需增加一个调度中心对集群进行实时管理。此时,用于资源调度和治理中心(SOA Service Oriented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的架构)是关键。
**优点:**使用注册中心解决了服务间调用关系的自动调节。
缺点:
-
服务间会有依赖关系,一旦某个环节出错会影响较大(服务雪崩);
-
服务关心复杂,运维、测试部署困难;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在某种程度上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继续发展的下一步,它更加强调服务的“彻底拆分”。
优点:
- 服务原子化拆分,独立打包、部署和升级,保证每个微服务清晰的任务划分,利于扩展;
- 微服务之间采用
Restful
等轻量级http
协议相互调用。
**缺点:**分布式系统开发的技术成本高(容错、分布式事务等)。
微服务架构介绍
微服务架构,简单的说就是将单体应用进一步拆分,拆分成更小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项目。
微服务架构的常见问题
一旦采用微服务系统架构,就势必会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 这么多小服务,如何管理他们?(服务治理注册中心[服务注册发现剔除])
- 这么多小服务,他们之间如何通讯?(restful rpc)
- 这么多小服务,客户端怎么访问他们?(网关)
- 这么多小服务,一旦出现问题了,应该如何自处理?(容错)
- 这么多小服务,一旦出现问题了,应该如何排错?(链路追踪)
对于上面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微服务设计者都不能绕过去的,因此大部分的微服务产品都针对每一个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组件来解决它们。
微服务架构的常见概念
服务治理
服务治理就是进行服务的自动化管理,其核心是服务的自动注册与发现。
服务注册:服务实例将自身服务信息注册到注册中心。
服务发现:服务实例通过注册中心,获取到注册到其中的服务实例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去请求它们提供的服务。
服务剔除:服务注册中心将出问题的服务自动剔除到可用列表之外,使其不会被调用到。
服务调用
在微服务架构中,通常存在多个服务之间的远程调用的需求。目前主流的远程调用技术有基于HTTP的RESTful
接口以及基于TCP的RPC
协议。
-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这是一种HTTP调用的格式,更标准,更通用,无论哪种语言都支持http协议;
- RPC(Remote Promote Call):一种进程间通信方式。允许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调用远程服务。RPC框架的主要目标就是让远程服务调用更简单、透明。RPC框架负责屏蔽底层的传输方式、序列化方式和通信细节。开发人员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了解谁在什么位置提供了什么样的远程服务接口即可,并不需要关心底层通信细节和调用过程。
区别与联系
服务网关
随着微服务的不断增多,不同的微服务一般会有不同的网络地址,而外部客户端可能需要调用多个服务的接口才能完成一个业务需求,如果让客户端直接与各个微服务通信可能出现:
- 客户端需要调用不同的url地址,增加难度;
- 在一定的场景下,存在跨域请求的问题;
- 每个微服务都需要进行单独的身份认证;
针对这些问题,API网关顺势而生。
API网关直面意思是将所有 API 调用统一接入到 API 网关层,由网关层统一接入和输出。一个网关的基本功能有:统一接入、安全防护、协议适配、流量管控、长短链接支持、容错能力。
有了网关之后,各个 API 服务提供团队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的业务逻辑处理,而 API 网关更专注于安全、流量、路由等问题。
服务容错
在微服务当中,一个请求经常会涉及到调用几个服务,如果其中某个服务不可用,没有做服务容错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一连串的服务不可用,这就是雪崩效应。我们没法预防雪崩效应的发生,只能尽可能去做好容错。服务容错的三个核心思想是:
- 不被外界环境影响;
- 不被上游请求压垮;
- 不被下游响应拖垮;
链路追踪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流行,服务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拆分,一次请求往往需要涉及到多个服务。互联网应用构建在不同的软件模块集上,这些软件模块,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团队开发、可能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有可能布在了几千台服务器,横跨多个不同的数据中心。因此,就需要对一次请求涉及的多个服务链路进行日志记录,性能监控即链路追踪。
微服务架构的常见解决方案
ServiceComb
Apache ServiceComb
,前身是华为云的微服务引擎CSE (Cloud Service Engine
)云服务,是全球首个Apache微服务顶级项目。它提供了一站式的微服务开源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企业、用户和开发者将企业应用轻松微服务化上云,并实现对微服务应用的高效运维管理。
SpringCloud
Spring Cloud 是一系列框架的集合。它利用Spring Boot的开发便利性巧妙地简化了分布式系统基础设施的开发,如服务发现注册、配置中心、消息总线、负载均衡、断路器、数据监控等,都可以用Spring Boot的开发风格做到一键启动和部署。
Spring Cloud并没有重复制造轮子,它只是将目前各家公司开发的比较成熟、经得起实际考验的服务框架组合起来,通过Spring Boot风格进行再封装屏蔽掉了复杂的配置和实现原理,最终给开发者留出了一套简单易懂、易部署和易维护的分布式系统开发工具包。
Spring Cloud Alibaba
致力于提供微服务开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此项目包含开发分布式应用微服务的必需组件,方便开发者通过Spring Cloud编程模型轻松使用这些组件来开发分布式应用服务。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85280.html
总结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想要了解更多JAVA后端知识,请点击文末名片与我交流吧。留下您的一键三连,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东西互相温暖吧!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85280.html
到了这里,关于【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演变及微服务架构介绍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