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块链共识算法
因为hotstuff是一种被用于区块链的共识算法,所以先讲一下区块链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比特币的出现,尤其是比特币价格的夸张涨幅,带动了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用的人多了,自然讨论就多了。大家就发现比特币的很多的不足,其中一个非常让人诟病的,就是其所采用的pow共识机制。pow带来了几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能源消耗大(如果当作一个国家,排名20多位,当然是好是坏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tps非常低(6-7笔)、交易确认时间长(概率性、最好de等待1小时以上)。
这些问题,如果要改进,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改进其共识算法。而关于此,也有个所谓的不可能三角问题(类比CAP定理),即安全性、去中心化、性能(可称做scalability, speed…)。
个人觉得,大部分共识算法,其实就是围绕这三个特性,根据自身需求、认识做不同的取舍。当然,解决比特币的上述问题除了在共识算法下功夫,还有其它方案,比如分片、分层等等,这里就先不讲了。
有需求、就有解决方案,伴随者区块链的发展,比特币、以太坊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有段时间,学术界和工业界关于共识的研究、讨论非常的火热,也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共识算法,比如POS、DPOS、POA、POSA、POH等等。这一类算法,个人觉得,可以算作是跟着区块链而诞生的,没有区块链、加密货币,就没有它们。
然而,共识其实是分布式系统的固有问题,原本就存在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著名的paxos、raft等等。所以,自然就有人翻翻旧书堆,然后就发现BFT类算法,貌似有点意思,貌似有点用。这个和AI领域的神经网络有点类似,指不定啥时候就发扬光大了(也可能永远没人用…)。
二、BFT类算法
那什么叫BFT呢,BFT是拜占庭容错(Byzantium Fault Tolerance)的缩写,意味着系统的每个节点的行为是任意(好意、恶意、断网、崩溃…)的,具体可以网上查阅拜占庭将军。是不是发现和公链的使用场景,或者说有点类似呢?
1、早期历史
- lamport 1982 就提出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 Barbara Liskov、Miguel Castro 1999 提出了PBFT,大幅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可以发现,这两个算法距今少则20年,长则40年,确实称得上历史尘埃中的金子。
大家可以想想pow是不是bft,虽然我这里把两者区分了。
2、优点
- 确定性,commit的块不会回滚,无需等待足够长的块
- 高性能,轻松达到数千tps,有些联盟链号称几万tps,比如百度超级链、FiscoBcos…
3、缺点
- 中心化,要求提前确定节点
- 性能仍然不够高(针对pbft),尤其是节点数量(几百几千甚至更多)过多的时候
4、pbft基本流程
可以忽略request和reply阶段
- pre-prepare:所有节点收到请求,验证请求合法后,广播自己的vote
- prepare:所有节点收集2f+1签名形成prepareQC,并广播
QC是quorum certificate的缩写,代表法定人数证明 - commit 所有节点收集2f+1 prepareQC后,回复给客户端
便于理解的话,可以记住:每个阶段每个节点都会先收集信息,然后再广播信息。
可以发现,通信复杂度为O(N*N),N为节点数量。
5、区块链
区块链的爆发也带来了bft类算法的爆发式发展,上图是一个示例,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秀算法。
6、优化
a、基于leader
大家首先发现,让一个节点负责消息的分发和收集,会使得整个流程简化不少。每轮流程和原始pbft类似,只是都先把消息发给leader,再由leader广播给所有节点。
可以发现网络消息数从O(NN)下降到O(N),但因为每个prepareQC包含2f + 1 签名,所以通信量复杂度还是O(NN)。
同样的,每个阶段,每个节点也是收集一轮信息,在发送一轮信息,leader和follower都类似。
缺点是如果leader作恶,那么共识无法达成,需要切换leader。
b、门限签名
密码学的进步:包含2f + 1 签名信息的prepareQC,占用空间降至O(1),整个通信量复杂度下降到O(N)。
三、基本概念
1、网络通信模型
- 同步模型:假定最大的网络延时T,得设置比较大(min级别?)。因为实际情况,网络可以出问题,而解决问题可能几分钟,也可能几小时,甚至几天。
- 异步模型: 网络时延无保证
网络是无法保证达成共识的,著名的FLP定理 - 半异步模型: partial synchronous model,上面两个模型的折中
也叫部分同步,网络可能处于异步状态,但是GST(global stable time)后会进入同步状态
大部分共识算法都是基于半同步模型,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参考下文。
https://decentralizedthoughts.github.io/2019-06-01-2019-5-31-models/
2、响应性(Responsiveness)
一旦网络进入同步状态,好的leader以实际网络延时的速度,达成共识。
也叫做(Optimistic) Responsiveness乐观响应性,我觉得也比较直观。就是网络达到同步状态(GST)后,即解决了所有网络问题后,真正干完活所需的时间和实际网络延迟一致。类似于要搬1000块砖,现在砖也准备好了,人也吃饱喝足了,那么假定一分钟搬10块砖,100分钟就能搬完。
(Optimistic) Responsiveness After GST, any correct leader, once designated, needs to wait just for the first (n−f) responses to guarantee that it can create a proposal that will make progress. “As fast as the network propagates, on a good day”
3、安全性(safety)
坏事情永远不发生,即所有的好节点不可能提交(commit)相冲突的数据
注意区别密码学的security,这个概念其实和共识算法无关,区块链中的security是通过密码学保证。
4、活性(liveness)
只要系统网络进入同步状态,系统最终都能达成新共识。
区块链中就是链的高度会增长,不断出新块。
5、两阶段提交
假设节点收到prepareQC即提交(如上图称作commitQC),
再假设除了leader之外,其它节点都未收到prepareQC,如何保证被leader提交的数据将来被其它节点提交呢?
只能要求其它节点记录所有的proposal,并保证后续的共识与此不分叉。而在有的情况下,proposal可能只被少数节点收到,如果每次都有一个好节点出现此类问题,那么系统的好且工作的节点将不断减少,直至无法共识(无活性)。
6、鸽笼(抽屉)原理
如果把n+1个东西放进n个盒子里,有一些盒子必须包含最少2个东西。
7、3f + 1
假定总节点为n, 坏节点(作恶节点)为f。 那么在每轮共识的时候,最多只能收集n-f个签名,否则就极有可能永远没法共识了。
容易得到:
每轮共识的票数不能大于N - f
,否则可能永远打不成共识(坏节点一直不干活)。
每轮共识的最少好节点票数: (N – f)– f
相邻轮次共识的好节点数量: 2 * (n – 2f)
好节点永不作恶,那么只要保证这2 * (n – 2f)
节点中有重复节点,就安全了。根据鸽笼原理,可得:2 * (n – 2f)> n – f
=》n > 3f
,即n >= 3f + 1
鸽笼原理中的盒子,其实就是好节点,相当于有n-f
盒子,要放2*(n – 2f)
个东西。
两阶段以及切换leader的过程,为了保证安全性,都应用了这个原理。
四、hotstuff
1、基本情况
第一个实现Linear view change且拥有(Optimistic)Responsiveness的共识算法。
应用:知名的Facebook Libra
2、比较
可以发现从大的主要维度看,hotstuff基本实现了最优。
3、基本流程
4、关键点
相比其它共识,之所以能达到这个目标,得益于下几点: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808852.html
- 增加一轮共识
- 新节点的替换规则
if m.node extends from m.justify.node ∧ safeNode(m.node, m.justify)
function safeNode(node, qc)
return (node extends from lockedQC.node) // safety rule
∨ (qc.viewNumber > lockedQC .viewNumber ) // liveness rule
- Viewchange,leader切换与共识流程融合
5、优化
链式共识,n高度的commit, n+1高度的lock,n+2高度的prepare,可以同时验证。
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但是latency还是没变。
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808852.html
6、tradeoff
- 增加了共识的阶段,增加了一个分叉块,latency延长50%。
- 增加了分叉的可能性,增加了实现的复杂度
到了这里,关于浅谈hotstuff和bft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