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访问者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 它能将算法与其所作用的对象隔离开来。
访问者模式主要解决的是数据与算法的耦合问题,尤其是在数据结构比较稳定,而算法多变的情况下。为了不污染数据本身,访问者会将多种算法独立归档,并在访问数据时根据数据类型自动切换到对应的算法,实现数据的自动响应机制,并确保算法的自由扩展。
访问者模式在实际开发中使用的非常少,因为它比较难以实现并且应用该模式肯能会导致代码的可读性变差,可维护性变差,在没有特别必要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访问者模式。
2.结构
访问者模式结构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 抽象访问者(Visitor)角色:可以是接口或者抽象类,定义了一系列操作方法,用来处理所有数据元素,通常为同名的访问方法,并以数据元素类作为入参来确定那个重载方法被调用。
- 具体访问者(ConcreteVisitor)角色:访问者接口的实现类,可以有多个实现,每个访问者都需要实现所有数据元素类型的访问重载方法。
- 抽象元素(Element)角色:被访问的数据元素接口,定义了一个接受访问者的方法( accept ),其意义是指,每一个元素都要可以被访问者访问。
- 具体元素(ConcreteElement)角色: 具体数据元素实现类,提供接受访问方法的具体实现,而这个具体的实现,通常情况下是使用访问者提供的访问该元素类的方法,其accept实现方法中调用访问者并将自己 "this" 传回。
- 客户端 ( Client ) : 使用容器并初始化其中各类数据元素,并选择合适的访问者处理容器中的所有数据对象。
3.实现
3.1 实例类比
假如有这样一位非常希望赢得新客户的资深保险代理人。 他可以拜访街区中的每栋楼, 尝试向每个路人推销保险。 所以, 根据大楼内组织类型的不同, 他可以提供专门的保单:
- 如果建筑是居民楼, 他会推销医疗保险。
- 如果建筑是银行, 他会推销失窃保险。
3.2 实例引入
访问者模式可以被用于实现 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系统。在这个场景下,你可以将员工、团队等作为对象结构的元素,而不同的 KPI 考核指标(如工作绩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作为不同的访问者。这样,你就可以灵活地添加新的考核指标,而无需修改对象结构中的元素类。
3.3 结构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代码中的各个结构可以对应到策略模式中的不同角色:
- 抽象访问者(Visitor)角色:对应代码Visitor接口,用于处理所有员工数据元素。
- 具体访问者(ConcreteVisitor)角色:对应代码KPIVisitor,访问者具体实现。
- 抽象元素(Element)角色:对应代码Employee,定义了一个接受访问者的方法( accept ),便于每一个元素都要可以被访问者访问。
- 具体元素(ConcreteElement)角色::对应代码Manager、Engineer, 具体员工数据元素实现类,提供接受访问方法的具体实现,通常情况下accept实现方法中调用访问者并将自己 "this" 传回。
类图如下:
3.4 具体实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 元素接口:员工
// 访问者接口:KPI 考核
class Visitor;
class Engineer;
class Manager;
class Employee {
public:
virtual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0;
};
class Visitor {
public:
virtual void visit(Engineer* engineer) = 0;
virtual void visit(Manager* manager) = 0;
};
// 具体元素类:工程师
class Engineer :public Employee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this);
}
// 工程师的特有方法
void doCoding() {
std::cout << "工程师正在编码..." << endl;
}
};
// 具体元素类:项目经理
class Manager :public Employee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this);
}
// 经理的特有方法
void manageTeam() {
std::cout << "经理正在管理团队..." << endl;
}
};
// 具体访问者类:KPI 考核实现
class KPIVisitor :public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Engineer *engineer) {
std::cout << "工程师的工作绩效考核中..." << endl;
engineer->doCoding(); // 工程师的特有工作
}
void visit(Manager* manager) {
std::cout << "项目经理的工作绩效考核中..." << endl;
manager->manageTeam(); // 经理的特有工作
}
};
// 客户端测试
int main()
{
Employee *engineer = new Engineer();
Employee *manager = new Manager();
Visitor *kpiVisitor = new KPIVisitor();
// 对工程师进行 KPI 考核
engineer->accept(kpiVisitor);
// 对经理进行 KPI 考核
manager->accept(kpiVisitor);
return 0;
}
3.5 运行结果
4.访问者模式优缺点
优点:文章来源: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853661.html
- 扩展性好。在不修改对象结构中的元素的情况下,为对象结构中的元素添加新的功能。
- 复用性好。通过访问者来定义整个对象结构通用的功能,从而提高复用程度。
- 分离无关行为。通过访问者来分离无关的行为,把相关的行为封装在一起,构成一个访问者,这样每一个访问者的功能都比较单一。
缺点: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853661.html
- 对象结构变化很困难。在访问者模式中,每增加一个新的元素类,都要在每一个具体访问者类中增加相应的具体操作,这违背了“开闭原则”。
- 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访问者模式依赖了具体类,而没有依赖抽象类。
- 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访问者模式将相关操作集中到访问者类中,可能导致该类承担过多的责任,违反单一职责原则。
- 违反了开放封闭原则。如果系统中新增了一个元素类,所有的具体访问者类都需要修改,不符合开闭原则。
5.应用场景
- 当对象的数据结构相对稳定,而操作却经常变化的时候。
- 比如,编译器的语法树分析:编译器可以使用访问者模式来遍历语法树,对不同类型的节点执行不同的操作。
- 需要将数据结构与不常用的操作进行分离的时候。
- 比如,扫描文件内容这个动作通常不是文件常用的操作,但是对于文件夹和文件来说,和数据结构本身没有太大关系(树形结构的遍历操作),扫描是一个额外的动作,如果给每个文件都添加一个扫描操作会太过于重复,这时采用访问者模式是非常合适的,能够很好分离文件自身的遍历操作和外部的扫描操作。
- 需要在运行时动态决定使用哪些对象和方法的时候。
- 比如,对于监控系统来说,很多时候需要监控运行时的程序状态,但大多数时候又无法预知对象编译时的状态和参数,这时使用访问者模式就可以动态增加监控行为。
到了这里,关于访问者模式【行为模式C++】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